第八十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2/2頁)

歷史上法國人挺愛用這種工藝,但法國人是用在內外兩層炮管材料上,叫做“自緊身管工藝”。沈樹人沒法讓工匠做兩層一樣長的管壁,就只能是在幾個點上重點加強幾圈鐵箍,比18世紀後期的法國貨還是次了一大截。

周鐵膽聽了後,稍微琢磨了一下,頓時覺得知府大人實在是觸類旁通。

作為老鐵匠,他也是隱約能感受到“熱脹冷縮”效應的,但他沒學過物理,沒法系統總結這些經驗的用法。

沈樹人的科學總結,和他的實戰經驗一結合,一下子就起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沈樹人也沒為難他,就讓他回去後慢慢琢磨慢慢想,暫時不會新工藝也沒關系。

他全面視察後,又指出一個問題:“卷管法的事兒咱暫時可以不提,不過你這個鉆孔法,鉆得也確實不好,你看比如這兩根管子,內孔和外管的圓心根本沒有定在一起。

火銃能發揮多少威力,是由管壁最薄的一側決定的。鉆孔的偏心誤差這麽明顯,一邊薄一邊厚,厚的那側完全就浪費了。你這台鉆孔床,怎麽連《天工開物》的水平都達不到?”

沈樹人說著,讓隨從拿來一本書,正是三年前出版的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明朝其實已經有記載不少在當時還算比較先進的加工機床了。

有從歐洲流傳來的車木杆的車床;

還可以把車刀換成鉆頭,用來鏜孔;

還可以換成磨砂輪,用來琢磨玉石、車珠子。

《天工開物》裏還配了圖,鉆床鏜床對應的圖名叫《沖砣圖》,車珠子的磨輪床對應的圖名叫《紮砣圖》。

沈樹人穿越前都沒詳細看過《天工開物》,畢竟作為現代人他也懶得看古人的工程技術書籍。

倒是回到明朝之後,去年他跟方以智、董小宛鼓搗飛梭織機和其他小發明時,為了集思廣益啟發,特地重金求取了《天工開物》和《農政全書》。後來發現這些書都有點東西,便一有時間就埋頭苦讀,還真發現了不少好東西。

很多技術,明末其實都有,只是普通百姓和文盲工匠不知道,士大夫又不屑於花代價去推廣。

周鐵膽看了沈樹人出示的書,稍微看了幾眼,眼睛都直了。連連驚呼書上這幾幅插圖,就解決了他多年的一些疑惑,讓他豁然開朗。

“原來這些東西我大明本來就有麽?不是佛郎機人和紅夷蠻子才會的麽?老朽這些年居然在用那些粗苯得多的鉆台,也沒想過改良……大人,此書是何人何時所著?要是老朽早幾年得到……唉。”

沈樹人也對這個時代的閉塞有了新的認識:

“這書在蘇州,崇禎十年就有了,也就是三年前,要不說你們黃州閉塞呢。罷了,以後本官會為你們留心的,外面有什麽好東西,就盡快跟你們互通有無。”

周鐵膽連連謝恩,表示好好鉆研,把鉆床磨床車床這些都改良一下,尤其是改良夾具定圓心精度的問題。

沈樹人也不逼迫太緊:“罷了,看來不管是鉆孔法還是卷管法,你們都要好好研究幾個月,才能有眉目了。最近就別忙著造銃管了,磨刀不誤砍柴工,先把基礎打好,讓工匠們把原理搞搞透。

冬天這兩個月,你們學習之余,先給我軍打造一點冷兵器吧。我要一批這種新式的斧頭,還有一種底部帶鐵箍的刺槍頭,這些刀槍之類的東西,總能打好了吧?”

說著,他拿出兩幅讓董小宛幫他畫的草圖,直接鋪在面前的工作台上。

“這種帶鐵箍的刺槍頭,名叫刺刀。這個鐵箍必須跟鳥銃或者魯密銃的外管直徑一樣粗,到時候可以直接套在銃管頭部,讓火器手也能擁有一定對抗騎兵和列陣近戰的能力。

如果覺得不好固定,你可以試著用剛才說的‘卷管法加鐵箍’的模式,先打造幾根銃管,然後確保刺刀箍能和銃管外原有的鐵箍卡在一起。反正要盡量卡緊,具體用什麽機關你自己想,防止戳刺到敵人後,拔銃時刺刀頭留在敵人體內。”

歷史上最老式的火槍刺刀,甚至都不是箍在槍管外面,而是直接插到槍管裏面的,這一點沈樹人是前世玩世嘉的《帝國全面戰爭》這款RTS遊戲才知道的——

在帝國全戰系列裏,點出的第一個刺刀科技,就是“槍管內插式刺刀”,非常坑爹,戰鬥中一旦下達“上刺刀”的指令,整場戰鬥中剩余時間就不能再開槍了,上了刺刀就拔不下來。

沈樹人當然沒必要把18世紀早期歐洲人走過的彎路統統走一遍,所以他上來就尋求外箍式刺刀,確保上了刺刀後想開火依然能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