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國不負民,民不負國。……(第3/4頁)

“朝廷勝了,你們可以再回來,回到親人身邊。便是朝廷敗了,我們也會想辦法讓災禍不牽連她們。只需父皇不倒,我不倒,便不會讓突厥人傷害她們一分一毫。”

明明是幼小的身影,佇立在那卻仿佛有了偉岸的身軀,明明是稚嫩的奶音,說出的話卻好似有著磅礴的力量,擲地有聲,鏗鏘有力。

沒有一個人懷疑這位小男孩的言辭。因為這是太子啊。是說要讓他們有謀生之能就教授他們腐竹豆皮;說要讓他們人人吃飽就弄出土豆;說要讓他們不必費力澆水灌田就做出高轉筒車與水車的太子啊。

他們怎能去懷疑他的說辭。他說的樁樁件件,何曾食言過?

尤其他說他們都是長安人,說他們有同樣的膚色,說同一種語言,說他們是同胞。在場每一個無不動容。他們眼眶濕潤,內心震蕩,雙手顫抖。

“我不走。我們走了,太子怎麽辦?太子既不走,我們為何要走!”

不知是誰一聲呐喊,眾人回神,是啊,太子都不走,他們走什麽?

“前朝顛沛流離的日子我過夠了。我就呆在長安哪也不去。太子說了,這是我們的故土,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根基。我就守在這,守著我的家我的根。離了家,離了根,我們要怎麽活?我不走,我留在這,若真有那一天,長安城破,突厥入境,也是我的命。”

“說的不錯。就算走了又如何?走了能有好日子過?大夥兒誰沒經歷過前朝,前朝之時我們是怎麽過的,你們都忘了嗎?你們想放棄故土家園,重新去過前朝顛沛流離的日子嗎!”

“我們好容易擺脫前朝的苦難,日子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有盼頭,如今才多久就又要回到從前了?這一切都是誰害的!”

誰害的?還能是誰。

人群中一聲呐喊:“突厥!全是因為突厥!”

“突厥不來的時候,我們過得多好,還在歡喜土豆豐收呢。突厥一來,我們這些天提心吊膽,可曾睡過一個安穩覺。

“太子殿下說朝廷對不起我們,您對不起我們。但我們知道,不是這樣的。不是!我們的好日子是你給的,是聖人給的,是朝廷給的。想要毀了這一切的是突厥。這分明是突厥的錯。”

“對,太子殿下,這不是你的錯,不是朝廷的錯,要怪只怪那些殺千刀的突厥人!”

“突厥自己的地盤不呆,就想著闖別人家來偷來搶,是強盜,是土匪。不,他們比強盜土匪還可惡。”

楊富貴面目激憤,他輕輕推開母親,決絕站出來:“各位聽我一言,我們相信聖人神勇。聖人打了那麽多場仗,以前他能贏,這次也一定可以。更何況太子殿下說了他身邊還有許多能臣良將。我們不一定會輸,就算當真……”

“當真戰事危急,不就是兵力嗎!將士不夠,還有我們。老弱婦孺便罷了,我們男丁總能湊個數。在場的男兒,你們若是有血性的,就隨我一起。我們投軍去,大不了跟他們拼了!”

此話一出,立時有人附議:“其他人怎麽想我不管,我應你。如今的朝廷多好,我都存夠錢能娶媳婦了,這樣的好日子若是沒了我們上哪再找去。反正前朝那樣的生活我不想再過了。突厥要打,那就打。殺一個夠本,殺兩個是我賺了。”

緊接著是第三人:“那些讀書人不常說大丈夫如何如何嗎?要我說,大丈夫就該保護父母保護妻兒。便是為了她們,我也要戰。我不逃。此戰贏了,我們還能過回好日子;輸了便如前朝一樣,那跟死有什麽區別。不如放手一搏!”

是啊。如今的和平與美好來之不易,他們十分珍惜。前朝的苦難猶在眼前,他們忘不掉,不忍回顧。

放眼身後,是刀山,走過去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淵;放眼前方,是火海,但若能趟過去,是一路繁花似錦。該如何選擇,幾乎不必過多考量。更何況這條火海之路上,聖人一馬當先,太子緊隨其後。有此等明君國儲相伴,又有何懼!

很快,出現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

“算我一個。我這麽大塊頭,肯定不只殺他們一個兩個,總能殺多他們幾個賺夠本。”

“也算我一個。”

“還有我!”

“再加上我。”

“為了父母妻兒,為了如今的好日子,為了聖人,為了太子,我們跟他們拼了!”

“對,拼了!”

“拼了!”

……

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

李承乾聳了聳鼻子,雙手微微握拳。他看向楊富貴,看向這些一一站出的每一個人。其中有些是他曾走訪過的村落,幫助的人民,是他熟悉的面孔,而有一些是他不認得的。但他努力記住他們,記住每一個人的臉龐。

他堅信將心比心,堅信努力不會白費,付出必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