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國不負民,民不負國。……(第2/4頁)

李承乾深吸一口氣,其實他若是說我軍與突厥差距不大必能獲勝更能給眾人信心。但是他不能。

其一,他不想欺騙百姓,如今欺騙得了一時,他日戰敗,突厥大軍襲來,他們當如何?他要的是安撫民心,控制恐慌,而非讓百姓活在虛幻的夢中。如此對百姓不好,對他們也未必好。

其二,謊言終究是謊言。夢裏表姐說過反擊輿論最重要的幾點,裏頭有一項是揪對方的錯漏。

譬如對方列舉了一二三四五,不必各個擊破,找出其中錯漏的一兩點放肆渲染,把聲勢弄大,再字裏行間有意無意質疑一下其他幾項。

如此大家就會覺得,一二是假的,三四五極有可能也是假的。什麽,不是假的?怎麽可能呢,沒看一二這麽假嗎。

便是他人舉出實證,證明三四五確實為真也不重要了。因為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吸引到一二上面來,他們會很自然地反問:就算這般又如何,一二呢,一二怎麽解釋。

今日他可以擊潰突厥的流言,怎知他日突厥不會來擊他。而他倘若撒下這個謊,便是親自送到對方手中的把柄。

李承乾看向眾人:“我知道你們的家在長安,根在長安。我亦如此,我生在長安,長在長安。這裏的許多街道我走過,許多坊市我去過。我在這裏出過力流過汗,我愛我的家園,愛這裏每一寸土地。我對長安的感情不比你們少。”

百姓心頭觸動。是啊,為什麽說故土難離,便是如此。這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的根啊。太子……太子是懂他們的。

“突厥年年犯邊,邊關之地是何種情景,我不曾見,但我深知。突厥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怎麽忍心看到生我養我的故土重蹈邊關的覆轍,怎麽能讓突厥的鐵蹄來踐踏我苦心經營的家園。

“我不能!我不能讓突厥來破壞我們的安寧,不能讓突厥毀壞我們的城池,更不能讓突厥傷害我們的同胞。”

同胞?

“在場的每一位,我們共同生活在長安,有同樣的膚色,說同一種語言,我們都是長安人,亦是大唐人。你我皆同胞,人人皆同胞。”

同胞,這是一個重逾千斤的字眼。他們何德何能,能與太子為同胞。

場中已有百姓面露激動,熱淚盈眶。富貴娘握緊楊富貴的手,喉頭哽咽,難以自已。

“你們擔心之事,我通通知曉。國難當頭,作為皇族,身為太子,本該為你們遮風避雨,擋災去難,可是……我很抱歉,你們想要的斬釘截鐵的承諾,我給不了你們,朝廷給不了你們。是我對不起你們,是朝廷對不起你們。”

李承乾緩緩彎腰,鄭重鞠躬。

百姓如何敢受,又如何能受。他們受不起,不單單是因尊卑,更是這一鞠躬是砸在他們心中的重錘,他們受之有愧啊。

眾人再次跪下:“太子殿下!”

他們沒有多少學識,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唯有聲聲呼喚,泣淚滿襟。

李承乾也已哽咽難言,這場反擊雖是他計劃,這場演講也是他籌謀,可所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亦是肺腑之言。

他有幸身處兩個世界,有幸受到兩邊的精心教育。雖然二者並不相同,且有許多矛盾之處,但也有不少共通之點。這些教育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他的魂。

沒有哪一處,沒有任何一個人教過他當逃兵。不論夢中還是大唐,他所接受的教育都告訴他,他需要保護自己的子民,他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他需要像一個勇士一樣敢於人先。

他深吸了一口氣,努力平復內心的激蕩之情,將喉頭的哽咽稍稍緩和,才再度開口。

“我知道你們有顧慮,有懼怕,有慌恐,有不安。這些種種,我都知曉,也都理解。既給不了你們十分的安全,給不了你們想要的承諾,至少我能做到一點。

“我可以下令開城門,放你們出去。回去收拾行囊包裹,帶上充足糧食,多烙些餅,多帶掛面土豆粉條,一路往南走。我可能分不出太多人,但可以讓一小隊衛兵護你們前行。

“家中老弱病幼,若你們舍不得想帶在身邊,記得細心照料,與眾人同行作伴,相互扶持,你幫我,我幫你,大家擰成一股繩,如此出事的概率也會小些。”

說到此,李承乾停下來,他剛剛聽到了青年關於逃難的言辭,他知道電視裏那些難民的慘狀,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即便互幫互助,有些事情還是會發生。

但他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這麽說,只能這麽做。至少存活人數會多一些,幾率會大一些,哪怕只多那麽一點,大那麽一點。

“若你們有困難有苦衷,無法將這些老弱病幼的親人帶在身邊,也沒關系,留下足夠的糧食給她們。朝廷會聯合各村各坊,組織人手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