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連根拔起(第3/3頁)

崇禎又指著前方說道:“英烈祠的前面是廣場,對面也要修築一座英烈碑,從崇禎十七年三月往後,所有為大明戰死的將士,他們的名字都會被銘刻在這塊英烈碑上,世世代代接受後人瞻仰,四時都有專人灑掃祭祀。”

如果有可能的話,崇禎甚至想把整座鐘山都打造成為一座大型的烈士陵園。

再然後,將所有為大明犧牲的將士的骨灰都埋葬在鐘山,這樣的話,這裏就將成為一個最佳的愛國教育基地。

教育誰?自然是後來的勤王士子。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任何一個群體要想長期保持生命力,就必須有新鮮血液的持續注入。

所以說,指望首期六千多勤王士子包打天下是癡心妄想。

眼下這六千多勤王士子還沒有脫離集體生活,問題不大。

但是等到這些勤王士子撒出去,早晚出問題,三年之後、五年之後乃至十年之後還能剩下多少士子保留初心?只有天知道。

出了問題的士子,肯定得剔除。

這時候,就需要有新鮮的勤王士子補充進來。

那麽上哪去找新鮮的勤王士子?再發討虜詔,號召天下士子勤王?

這肯定是不行的,第一期勤王士子奉詔前來,大概率是因為熱血,但如果再發一次討虜詔,奉詔而來的多半就是追逐名利。

而且奉詔前來的士子年齡素質也是良莠不齊。

所以說,必須將勤王士子的人員更叠正規化。

對於這,崇禎也有了全盤計劃,那就是國子監。

等處理完了通寇案以及弑君案,崇禎就正式接管國子監。

對沒錯,崇禎將會以皇帝的身份親自兼任國子監的祭酒,或者說校長。

再然後,國子監就會面向大明境內所有的府學、州學及縣學進行招生,只要擁有秀才功名,且年齡在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全都可以報考。

第二期(其實是第一期)勤王士子擬招一千人,學制三年。

這一來,三年之後就會有一千名勤王士子畢業,然後每年都會有一千士子加入,就能基本上保證整個勤王士子群體的活力。

所以說,打造一個士子愛國教育基地就很重要。

只不過眼下還不具備這個條件,主要就是缺錢。

修這樣一座烈士陵園的工程量,可比修一座帝王陵大多了。

時間先不說,所要耗費的銀子就是個天文數字,崇禎現在還拿不出這麽多銀子,就算拿得出也不能用來修建一座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