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康熙崩山陵崩,帝王逝(第2/4頁)

想到此處,康熙還不免將德妃宣過來囑咐幾句。

就怕她仗著太後身份為所欲為,以孝道之名轄制他家四兒子。

德妃:!!!

萬萬沒想到,太後之尊就在眼前,還能出來這麽一個關乎於生死的大考驗。

她可是康熙十幾年就進宮入侍的老人兒,一輩子都在研究皇帝性情,從而做出他最喜歡的反應,因此而在後宮中長盛不衰。

對於康熙的了解,她自認不下於任何人。

所以也深深知道,這個問題若回答不好。依著康熙的狠絕,肯定能幹出讓她殉葬免新皇被掣肘的事兒來。

為了小命安全與後半輩子榮華,她趕緊瑟瑟瑟瑟地流著淚:“皇上明鑒,臣妾區區包衣參領之女,得天之幸小選入宮,伺候在先皇後宮中。因謹慎妥帖之故,得皇後娘娘看重,繼而安排侍寢。皇恩浩蕩,讓臣妾從官女子到位列四妃,恩及家人。臣妾……”

“臣妾心中感激涕零,唯有更謹慎妥帖,爭取不給皇上添任何負擔。如今臣妾雖人老珠黃,不如年輕宮妃溫柔解語。但若皇上不棄,臣妾依舊願意追隨皇上左右。”

言下之意,竟是但凡康熙有所表示,她立即毫不猶豫殉葬。

至於當了太後能不能飛揚跋扈,拿捏著孝道二字去掣肘新君?那她都沒想過,也不敢想。作為小選入宮的官女子,伺候好皇上就是她的畢生使命。

生是皇上的人,死是皇上的死人。

而事實證明,如此才是正確答案。否則,但凡她多思考那麽一瞬,就能造成康熙懷疑。就算不直接將她帶走,也得給胤禛留下遺旨,保證能死死壓住她。

如今康熙只微笑搖頭,言說不必她追隨。只要她如先太後一樣,以皇帝的意志為意志。處處配合皇上,不插手政事便可。

德妃哭,勸他莫多思多想。好生養病,她與如四阿哥一般盼著康熙七十年、八十年雲雲。

終於過了這關後,從皇上寢殿出來時,德妃身上的棉襖都已經汗濕了。

那感覺,就好像真從鬼門關前走了一圈似的。

真·劫後余生。

接連面見那麽多人之後,康熙頗有些疲憊。便摒退眾人,少歇了會子,之後胤禛又帶著弘暉入內請安。

見到越發成熟穩重,跟四兒子仿佛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好大孫,歇了會兒,精神又見強幾分的康熙笑了笑,對他招手。

弘暉上前跪下:“孫兒叩見皇瑪法,給皇瑪法請安。”

“起磕吧。”

“謝皇瑪法。”

康熙微笑,仿若不經意地說起當日冬至大祀,自己囑咐四阿哥前去。結果四阿哥掛念老父親,於是提議讓他代勞的事。

“當時,朕就問你阿瑪可曾想明白了,可知道這其中所代表的是什麽?你猜,你阿瑪是怎麽說的?”

這話不止弘暉,連胤禛都難得帶了幾分緊張。

但康熙不許他們爺倆對視,不許給任何提示或者詢問,只循著本心而答。

弘暉無奈,只能硬著頭皮答:“孫兒與阿瑪如阿瑪與您一樣,素來父子情深,相互信任。孫兒猜,阿瑪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且還免不了外孫兒美言幾句。”

康熙點頭:“看來非但知子莫如父,反過來,知父莫若子。的確,你阿瑪對你期許頗深,就好像當年朕對你二伯一樣。常說大清有此太子是自己的福分,天下的福分,結果……”

康熙目光深邃,仿佛透過悠遠的時光,想起那些跟胤礽父子相得到漸生裂痕、互相防備再到父子反目,兩廢兩立的曾經。

最後眼眶微紅,喟然長嘆。

言說也是元後沒得早,自己在胤礽年幼的時候又忙著打三蕃、征鄭氏。以至於雖說親自教養,但太子其實對索額圖更加倚仗。

父子兩個的想法、生活習慣等頗有不同,又沒有個人居中調解,以至於隔閡漸深。

太子到最後竟嫌棄他這個皇阿瑪在位時間過長。

血淚經驗就在眼前,他且盼著胤禛父子能引以為戒,妥善處理好父子關系。

“畢竟儲位更叠關乎到江山社稷,斷不可輕言預立。朕運氣好,胤礽之後還有你這個得力的接手。你若……可就未必有這個好運氣了,萬萬謹慎啊!”

康熙拍著胤禛的手背,如是說道。

胤禛含淚點頭,保證日後若真跟兒子之間有了什麽齟齬,就多聽聽他跟福晉與文武大臣們的想法。

妥善處理,不讓悲劇重演。

弘暉也說要謹言慎行,戒驕戒躁。以二伯為戒,爭取揚長避短。

如此,康熙才艱難點頭。

又說自己乏了,將他們兩父子給攆了出去。

從白日到黃昏,他就這麽斷斷續續地見了許多人,叮囑了許多。一直到暮色四合,才再提不起絲毫力氣,只在滿堂兒孫的留戀不舍裏,慢慢閉上了眼睛,緩緩垂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