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抄家王爺當是誰,這不就是威震江南的……(第2/4頁)

想到這一層後,胤禛緊皺的眉都松了松。

難得對胤禟做了個請的手勢。

兩人入內,分賓主坐定之後。胤禛才淺說了下自己的想法,與對善後事宜的建議。

嚴法度,優俸祿。

兩條腿走路,嘗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雖然只是個小小的想法,還未想到切實可行的方案。但那厚如山積、密密麻麻的筆記,也足夠讓胤禟瞠目了。

這,才這麽些時日,老四就已經準備了這麽多麽?

胤禟悚然一驚,趕緊也跟著努力起來。

短短不到個月時間,哥倆就在江南各省辦了不少實事兒。過篩子似的,把江南大大小小的官員幾乎篩了個遍。

膽大包天,插手鹽政,充當鹽耗子們保護傘的。

肆意妄為,收受賄賂,魚肉鄉裏的。

屍位素餐,如泥塑木雕般,雖未同流合汙卻也瞧不見民生疾苦、未能盡心為朝廷辦事的。

該抓的抓,該擼的擼。

整個江南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排隊送禮,排著隊的被訓斥、甚至被參之後。一個個的終於老實下來,開始往本職工作上使勁兒。兢兢業業辦差,認認真真斷案。

不受賄,不看情面,一切用大清律說話。

風聞這事兒的百姓齊齊震驚:還能有這好事兒?別不是做給雍親王看的吧?

但不管怎麽說,只要雍親王和九貝子還在江南,那些官員們,就算裝,也得裝出個清正廉明來。

如此,豈不是百姓們申冤的大好時機?

有心思活絡,又冤屈許久的百姓奓著膽子敲響了衙門前面的堂鼓,為自己鳴冤。

得到妥善解決之後,更多的百姓瞧見希望。

通通通,砰砰砰。

很長一段時間,江南各地衙門口的堂鼓跟雍親王下榻之處的燈一樣,等閑都不帶熄滅的。

告狀之人絡繹不絕。

各府官員叫苦不叠,偏又不敢有絲毫怠慢。有雍親王跟九貝勒這兩尊大佛壓著,就算再小的案情,他們都不敢敷衍了事。

而是詳細查明,依律審判。

沒有半點偏頗。

久而久之,不但兩位阿哥聲名鵲起,剩下的江南官員們也都跟著落了個好名聲。

當然收獲最大的,還得是康熙。

當年,胤禛可是眼見著皇阿瑪雷霆大怒,指著老八的鼻子罵。說他踩著皇父仁德,邀買自己的良善名聲,更懷疑他染指皇權,有了不該有的心思。

從那以後,還算得寵的老八就一路被嫌棄打壓甚至羞辱。

至今,胤禛都不知道那雙瀕死的海東青到底是老八挑釁、身邊人被人收買還是皇阿瑪……

咳咳。

總之,血一般的前車之鑒在,胤禛說什麽都不肯重蹈覆轍。

張口閉口之間,必然把皇阿瑪的英明領導掛在嘴邊上,處處將他放在第一位。

他跟老九來江南時間不長,就有了如此功績?

嗐,哪是他們有什麽能力?

全靠皇阿瑪英明,他老人家日夜惦著江南,惦著江南百姓。不忍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聞聽海中有盜賊,立即就派了全大清最為驍勇善戰的冠勇侯來。

旁人私下裏議論他殺雞用牛刀,可在皇阿瑪看來,關乎於民生之事,再小也是大事雲雲。

說得又多又好聽。

直讓官員百姓都跟著山呼萬歲,遙拜京城。祝願這麽好的皇帝千秋萬載,真能萬歲,萬歲萬萬歲。

接著胤禛就親手把這官民齊拜京城方向的盛景親筆畫下來,快馬傳到京城去。隨畫與信一並送達的,還有百姓新制的萬民傘。

那個自然又嫻熟的勁兒,把老九都給看麻了。

無意中看到他給皇阿瑪寫的信之後,眼珠子差點掉地上:“想不到你冷冰冰的,倒是挺會拍龍屁呀!那怎麽到爺面前,連句人話都不會說呢?”

只會拼死命的卷卷卷。

卷得他廢寢忘食,個月裏,瘦了近四十斤,真·人比黃花瘦。

雙下頜沒了,小肚腩也沒了。這會子若是回京城,被他額娘看到,保準心疼得眼淚滴滴答答流下來。

正忙碌之中,胤禛連個多余眼神都不帶給他的。

哪兒還管他如何感慨?

趕緊把江南最新的情況,與對阿瑪的思念等,都揉雜在信中,趕緊寄出去。等此間事了,好轉戰下一地。

把海運事也提到日程上來,那可是個金母雞。

能源源不斷生金蛋,聚攏外國之財為大清所用。還能給沿海居民提供大量的做工、經商機會。還能以此為窗口,了解、監視別國動靜。

一舉數得。

就是巨大利益的牽動之下,背後的紛亂也多,也茲生許多違法犯罪。

甚至有人亦商亦匪。

好在前頭張伯行上書,皇阿瑪派了虎威表弟過來。好一通秋風掃落葉,如今情況已經好了太多太多。他們只要實地好生考察,研究出切實有效的法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