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墩墩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完美級紅燴牛肉,就是不一般!(第3/4頁)

一旁的袁德彪說道:

“用黃油做菜,就得放點素油進去,否則黃油會粘鍋底,比較麻煩。”

鍋裏的黃油全都化開,有香味散發出來時,往鍋裏倒入一大勺面粉,這一步行話被稱為面撈。

利用黃油來炒面粉,不僅能讓香味成倍提升,而且還能讓做出來的湯汁濃稠美味。

很多西餐都有類似的步驟,增香增稠。

這一步需要小火快炒,盡可能保持鍋裏的低溫狀態,這樣做出來的面撈才又香又濃稠,非常美味。

出香味後,再炒一會兒,炒到鍋裏的面糊微微泛黃就行,這個顏色在行業內被稱為“芽黃”,就是植物剛剛發芽的顏色。

炒到這個地步,往鍋裏放半勺番茄醬,繼續炒制。

之前的黃油只是略微粘稠,放了面粉就立馬變成粘稠的糊糊,而現在放了番茄醬,讓黃油面糊立馬成了一團。

番茄醬在炒制的過程中是非常吸水的。

再翻炒一下,等所有面糊都在番茄醬的作用下聚成一團,就順著鍋邊,往鍋裏淋入一些煮牛肉的清湯。

這一步需要緩緩往鍋裏加湯,一邊加湯一邊攪動,這樣湯汁才會細膩順滑。

要是一次放很多,剛剛炒好的面糊就會起疙瘩。

郭衛東見林旭不好操作,便站在一邊幫著加湯。

剛開始加的時候,鍋裏的糊糊不僅沒有變稀,反而更加粘稠起來,這跟澥芝麻醬是一樣的,得慢慢加,慢慢攪動,讓湯汁變的越來越順滑。

“真夠香的啊。”

林旭自己都覺得這麽做出來的牛肉香。

郭衛東說道:

“回頭可以用羊肉或者豬裏脊試試,味道不比牛肉差,甚至鹿肉也可以,味道都很棒很好。”

林旭一聽,還真想試試。

畢竟這道菜可是下飯神器,而且比較省事兒,盛一碗米,再連湯帶水的蓋上一大勺紅燴肉,妥妥的就是一餐飯。

超級適合在店裏做。

湯汁越來越多,鍋裏的湯汁一直保持粘稠的狀態,看起來有點像是熬的玉米粥,達到咬起來扯絲的狀態,就說明湯已經熬好。

林旭把鍋放在一邊,重新拿來一口砂鍋,將炸過的土豆、胡蘿蔔、洋蔥放進去,再放幾顆紅棗,最後將牛肉塊倒進去。

食材放好,倒入熬好的紅燴汁,再加入一大勺紅酒,放在灶上進行熬制。

之前的燉肉,是為了把肉做熟,而現在則是讓肉入味,同時也讓肉擁有更好的口感。

小火咕嘟咕嘟熬煮著,周圍的人也忍不住吸了吸鼻子。

顯然,大家都挺喜歡這種味道的。

袁德彪身為東北菜師傅,對這道紅燴牛肉很了解,他指著砂鍋說道:

“要是用小罐盛著,表面再封一個酥皮面包坯,做出來就是國內非常經典的西餐菜品——罐燜牛肉了。”

罐燜牛肉是國內對紅燴牛肉的叫法,也是西餐本土化改良的一個典範。

過去幾十年中,罐燜牛肉一直都是國宴上的常青樹,歡迎國外政要的宴席上,也往往會有罐燜牛肉的身影。

這道菜某種意義上,已經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象征菜品。

當時蘇聯各成員國都有類似的菜,雖然叫法略有區別,但做法,基本上都延續著紅燴牛肉的套路。

現在,罐燜牛肉早沒了往日的榮光,在西餐廳裏也沒了往日華麗的地位,幾十塊錢一份的價格,甚至顯得有些廉價。

不過喜歡這道菜的人,卻一直吃不厭。

甚至還發明了很多吃法,配米飯,配面包,配饅頭,配大餅,硬生生把這道菜吃出了花兒。

半小時後,鍋裏的牛肉已經燉煮得非常入味了,放進去的紅酒也已經揮發完畢,林旭往鍋裏加入一勺提鮮用的食鹽,一勺中和酸味的白糖,一勺增加西式風味的胡椒粉。

全都放進去後,攪拌一下,出鍋!

林旭把砂鍋從灶上端下來,蓋著鍋蓋放在一邊,等會兒吃的時候再打開,這樣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溫度。

這會兒鍋裏燉的母油船鴨也差不多已經做好。

邱耀祖本來要親自動手,不過被邱振華攔住了。

這麽多年輕人在場,哪能讓老年人動手呢,而且剩下的步驟大家都知道。

他架上炒鍋,鍋裏倒入半炒勺豬油,半炒勺花生油,半炒勺芝麻香油,先大火燒熱,接著放切成寸段的小蔥,用小火慢慢熬制。

熬蔥油,永遠都要小火慢熬,這樣才能讓蔥香味完全融入到油中。

要是火大了,蔥香味也會隨著油煙飄出去。

當鍋裏的蔥白熬到表面發焦,蔥葉徹底熬幹時候,就說明蔥油已經熬好。

邱振華關掉熬鴨子的火,掀開鍋蓋,將炒鍋裏的蔥油一股腦倒進去,再立馬蓋上鍋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