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分憂之臣

甘肅的密報傳到長安之時,軍情司指揮使林子本沒有太在意,因為他近來更加關注的是蒙元在河南的一系列人事變動。

查看了火漆,並找出譯本譯出甘肅這份消息的同時,林子嘴裏還在叱罵著下屬。

“他娘的別凡是查到關於‘伯顏’的軼事就遞到老子這來,先看清楚是哪個伯顏……老子知道叫伯顏的人多,但就算全蒙古都叫伯顏,也別把情報混淆了。”

臉上掛著不悅,他又自語道:“這都多久了,你們讓我能給陛下報什麽消息?”

緊接著,看過了手上的情報,林子眼神一滯。

這下他終於有東西向陛下匯報了,但是河南之事還沒辦妥,甘肅又節外生枝,讓人感到疲於招架。

“陛下呢?”

“陛下在格物院。”

林子點了點頭,當即便往城外趕去。他發現近來李瑕去格物院十分頻繁。

但格來格去,好像也沒見格出什麽新的東西來……

……

李瑕正在格物院後面的一塊稻田裏。

關中更多地方是種麥子,但當然也有稻谷,甚至還有夏種稻、冬種麥的。而格物院的這一塊田則可稱為試驗田,今年在這片田地裏耕作的人是郭守敬。

“陛下請看。”

當郭守敬輕柔地將一株稻苗拉彎了一點,李瑕俯身看去,卻根本不知要看什麽,繼續作面無表情的樣子。

“咦。”

倒是身後另一名官員驚奇道:“這片稻苗,比方才那片看起來茁壯一些?”

“不錯。”郭守敬很是認真地點點頭。

李瑕此時才留意到這個不同,有些驚喜,又訝異於郭守敬如何能只在一個冬天就做到這一點。

他覺得,自己就是需要這種官員才能推動生產力。

轉念一想,人家郭守敬自己就能推動生產力,不管有沒有他李瑕。

總之在這一刻,智慧的光芒十分耀眼。

“郭卿這是如何做到的?”

“並非臣做到的。”郭守敬卻是讓了一步,從身後的人群中拉出一個老農,道:“是喬老丈獻的擇種法。”

眾人的目光便紛紛轉向這老農,嚇得他脖子一縮、退了一步,哆哆嗦嗦說不出話來。

李瑕身材高大,氣勢威嚴,身後站的護衛又多,有些讓人害怕。

郭守敬則長年修渠,擅長與農人打交道,彎著腰讓視線與老農齊平,笑著說了幾句。

“喬老丈莫怕,與陛下說說你家種地的秘訣。”

“不……不是草民的甚秘決……是郭相公的辦法。”

郭守敬讓這獻秘訣的老農露過臉了,才與李瑕說起他是怎麽伺候這片田的。

“喬老丈過去在宋荊湖南路沅江縣種稻,他每年都會將稻穗飽滿的種子收集起來,前年才逃難到關中,別的物件一個未帶,隨身只帶了一袋稻種,也幸得入川之後有朝廷救濟,才沒將這稻種吃了。”

李瑕目光落在郭守敬手上,不由點點頭,道:“喬老丈的稻種,比我們派人到江南收購的稻種還要飽滿。”

說到這裏,連那膽小畏縮的喬老丈也不由應了一句。

“草民種地……那真是一把好手。”

眾人皆笑,贊他帶來的是洞庭良種。

郭守敬又道:“去歲喬老丈得了田,將他從湖南帶來的稻種與關中的稻種混在一起種,關中雖土壤不如湖南,但他家稻子卻長得比別家都要好……”

李瑕心頭一動,想到原來這個時節的農人就已經有了雜交種植稻谷的理念雛形。

可惜的是,戰禍橫行的時代,若沒有一個強大統一並且真正關心民生的朝廷將這些良法記錄、推廣開來,那麽也許它會失傳,也許要到明清時節才能有人能記錄。

這片土地上的人遠遠比他以為的要聰明,他懂的那點理念,他們其實早都想到了,缺乏的只是逐漸推進的時間、提高生產力的基礎條件,以及一個安定包容不禁錮他們的環境。

“臣參與修長安水渠時遇到喬老丈,受他啟發,試出了鹽水法、一穗傳、溲種法等提高畝產的辦法。”

“郭卿一一與朕說說,何謂鹽水法?”

“顧名思議,即將種子放在鹽水之中可篩出病種,陛下請看,種子多由穎殼包裹,內裏為胚……”

眾人聽著郭守敬的介紹,不論聽得懂聽不懂都紛紛點頭。

孫德彧更是睜大了眼,眼神中滿是敬佩之色。

“嘖嘖,郭公真神人也!”

由衷這般贊嘆一句,孫德彧想到一事,轉身向李瑕行禮道:“陛下,不如請郭公任格物院主官吧?”

“臣不敢受。”郭守敬忙應道。

他本還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增加畝產的各種辦法,對於官職卻是不太感興趣。

事實上他歸附李瑕雖晚,至今身上已有許多官職,河渠使,兼工部侍郎、欽天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