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洲際杯決賽:第一場(第3/4頁)

剩下的就看杭峰能不能抓住機會。

夜幕下。

賽場上。

巨大的半管白冰矗立在山谷裏,白日裏看著氣勢巍峨的建築,到了晚上平添了幾分婀娜,兩頭上翹的冰壁猶如張開的手臂,在擁抱夜空。

杭峰站在出發點上,這會兒已經不再擺弄他手腕上的腕帶。

這小毛病他自己也知道,盡量克制著不為別的,主要擔心一直低頭玩腕帶像個大傻子。

有一說一,不斷開合按扣的“哢噠”聲是真的減壓,就跟放了一連串的鞭炮似的,身上的那股子血氣終於散了大半。

U型池和跑步這些項目不同,純靠一腔熱血只會像個莽夫,冷靜下來思考判斷才是關鍵。

杭峰向來不喜歡在U型池的賽前太亢奮,畢竟一個微小的疏忽就是推倒的多米諾骨牌。

冷靜下來的杭峰目光黑沉沉的,站在出發點裁判的身邊,活動著身體四肢,蹲下再起來的過程有點像異形的蜘蛛,他身體柔韌性的開發度,在世界賽場都能名列前茅。

出發點的裁判是個華國人,腦袋不動,視線一直追著杭峰看,若是這時候杭峰擡頭和他目光對上,就能看見對方眼睛裏藏不住的鼓勵。

友善的像是在看自家的侄子輩兒。

耳機裏響起比賽可以開始的聲音,這名裁判見杭峰還有點動作沒有做完,便按了一下耳麥示意收到,倒是沒開口催促杭峰。

又等了一分鐘,見他一套動作下來差不多了,這裁判咳嗽一聲。

杭峰明白地站起來,把護目鏡戴上,深呼吸一口氣,踩上了滑雪板。

點頭。

裁判開口:“出發吧。”

杭峰踩著尾音,滑了出去。

從出發點到進入U型池,還有十米的加速區,長度統一,來自於國際雪聯的要求。

十米長度速度連20邁都上不了,但多少也能有點起始速度。

這規矩是七年前加上的,那之前選手都是直接從U型池台沿上出發,男選手的歷史最高周數只有四周半,後來多了這十米的加速區,天花板升到了五周半。

可見在滑雪這一塊,初始速度的重要性。

即便是杭峰,都沒辦法在這十米加速區獲得更快的速度,但優秀的選手能夠更好地利用這起始速度。

只見杭峰滑入池內,依靠初始速度沖上對面的冰壁。

20邁的速度無法將他帶到最高處,但長期從事U型池訓練的經驗,讓他第一時間清楚自己能夠達到的極限是哪裏。

抵達慣性的最高時,他的半個身子已經超過了池沿,不等落在,雙腿用力,原地猛地一個硬拔。

跳起來!

內刃的偏軸轉體,前手抓板頭。

身在半空,團著的身體整個比池沿高出了一米。

強大的爆發力。

這個身體裏像是蘊含著一座活火山。

一周偏軸轉體快如閃電,在抓板的手松開之前,利用最後一點時間,身體再一個擰轉,半周的轉體,成功落在了距離冰壁池沿矮上一米的位置。

漂亮的落點。

是世界級的水準!

哪怕是在初始速度不高的情況下,依舊通過技巧和力量,獲得了最高的慣性積累。

別看U型池的第一跳難度都不大,飛得也不高,但在U型池這個項目裏,每一次的折返都至關重要。

前期的積累,才是最後幾跳能完成高難度動作的基礎。

跳的越高,沖擊力越強。

落腳點越是靠近池沿,獲得的距離也就越長。

這兩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其實都是為了下一跳積累的勢能。

所以,在既要跳的高,跳的近的基礎上,還要盡量在這一跳拿到該有的分數,一周半的技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有經驗的觀眾,只需要看選手的第一跳,就知道他們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們即將沖擊的難度是什麽?

尤其是這場比賽的裁判們,在暫時放下“兩年印象分周期”的規則後,按照查利總裁判重新宣讀的杭峰成績後,一旦把對他的印象提高到白鳥優宇、也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程度後。

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很容易的就看出杭峰自身所具備的潛力,和他對後續幾跳的企圖。

畢竟,在這個賽場上,能夠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難度的選手,不超過5人。

如果再考慮到高度和落腳點,杭峰確實是非常領先,而且個人真實能力和白鳥優宇在伯仲間的優秀運動員。

所以,今天杭峰的第一場,還是要計劃沖擊五周嗎?

這倒也正常。

決賽有三次機會,不斷嘗試自己能夠拿出的最高組合,正是比賽安排三場的原因。

一旦確認杭峰可能要沖擊五周,裁判們的眼神就不一樣了。

至少在決賽的賽場上,為了一個五周去犧牲前面連跳,就比如杭峰在資格賽第一場,是絕對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