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周易言,“天垂象,見吉兇。”

左傳言,“妖由人興也,人棄常則妖興。”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既懼怕大火,又祭祀信奉火神,立火神廟祭拜,祈禱火神能祛除瘟病、趕走惡鬼。

雷火源自於天,百姓奉之為“天火”,更加敬畏幾分。

對於一朝天子而言,看重和忌憚的是——帝王者之將興,必先見祥瑞。相反,國之將亡,必有災異。

……

天雷劈了奉天門城樓,裴少淮起初並不甚在意。

整個紫禁城近乎全是木質建築,不慎走水的事,並不鮮見。至於天火,雖少見一些,但《實錄》裏也記有好幾回。

譬如說,京都北遷的第二年,奉天、謹身、華蓋三大殿就被天火燒得精光,嚇得一眾老臣子上疏,要求把國都遷回金陵城。

又譬如說,嘉景帝在位時,一場天火從奉天門燒到了午門外,嘉景帝立馬在宮中修了許多道廟,供奉玄天大帝和雷神,煙火不斷。

跟這兩場大火比起來,奉天門城樓被燒,是小概率的不幸,及時撲滅則為大幸。

裴少淮理解為,奉天門的城樓比別處都要高一些,容易招雷電,所以天火回回都對準了這裏劈。

相比於奉天門失火,裴少淮更加關注饒州府羈押入京的那名犯人,這顯然是淮王想扳倒太子走的一步棋。

大理寺、刑部和宗人府共同會審了幾日,一丁點兒消息都沒傳出來,愈是如此,愈叫臣子們胡思亂想、叢生流言。

裴少淮把謝嘉那本賬單拿出來,從頭到尾又看了一遍,心中暗暗猜測,淮王扳倒太子的罪名,會不會與泉州港市舶司的贓銀有關?

贓銀流入東宮,皇上是知曉此事的,用這個罪名當真管用?皇上要責罰太子的話,早就出手了。

或是說,罪名與贓銀相關,但還要更深一層,比如說通奸、謀逆,有傷國體。

想及此,裴少淮背後不禁冷汗津津,若真如此,究竟是誰人在淮王背後出謀劃策,布了這麽大一個局?這個局不可能是淮王離京就藩才開始布設的。

至於太子,一個不太靈光的兒子,不管有心無心,總歸是犯下了禍端,皇上又會如何抉擇?

燭光下,書案上,擺著一份新京察推行計劃書,裴少淮原打算這兩日呈給皇上過目的,如今看來是要改期了。

不合時宜。

裴少淮將折子收好,鎖進了抽屜中。欲速則不達,沉疴痼疾豈可幾日治愈?愈是急於成事,愈是容易疏漏而壞事。

新京察觸及太多官員的利益,大水一來,藏在洞裏的老狐狸便一個個都鉆出來了。

事情也就變得艱難起來。

孤光一點螢,總有散作滿天星河時。

此事再難也要做下去,因為育人是從下往上,用人則是從上往下,上梁不正下梁歪。

試想,即便有千萬個如江子勻一般做實事的京外官在,勤懇數年,卻被身在皇城的京官們坐收漁利,在朝中股弄風雨……如此,這艘搖搖欲散的破船,如何能夠行穩致遠?

……

幾日後,早朝上,裴少淮原以為“小事一樁”的天火,百官們卻為此群起而諫。

有人說,這是太·祖顯靈,意在規勸皇上不要擅改祖制,道:“太·祖降世時朝霞如火,兒時河浴,有紅羅綢自神山順流浮來,故大慶屬‘火德’。如今太·祖火燒奉天門,必是借天象警告後輩,需延承祖制,不可擅改。”

不可擅改什麽?自然是不能擅改京察。

也有人說,是上下不和、陰陽不順,上天略施小懲來警告天子,要天子趕緊面壁反省,不要繼續做無道無德之舉,道:“火燒城樓,乃是朝中政事不修之鐵證。”直指皇帝不修政事,又言,“君主不修,則身畔必有讒言惑之。”

意思是,政事不修不是皇帝你的錯,而是皇帝你身邊有小人,被小人迷惑了。

最後道:“伏望聖上修省弭災,無事虛文,回天意、安人心。”

借天火擺了裴少淮一道,暗指他是小人。

當然,也有人把異象扯到立儲上,直指東宮,力挺淮王。可見,朝中已有部分官員站在淮王一邊,他們在朝中的舉動與淮王保持一致。

還有人請皇上禁欲一年,修身養性。

眾說紛紜。

裴少淮還是低估了“天意”在這個世道的份量,讀書之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大字不識的民眾?有人是借“天意”謀私,也有人是愚昧守舊。

沒有人點明“妖人”是誰,所以裴少淮按兵不動,只端端聽著,不為所動——總不能主動跳出來接了這頂帽子罷?

他擡頭看了一眼皇帝,只見皇帝蹙額不展、憂心忡忡,身子微斜靠在龍椅把上,顯得有些勞心疲憊。

一名官員鏗鏗說完諫言,皇帝卻不為所動,顯然走神了,心思不在早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