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張令義的話讓裴少淮不再糾結於銀幣背面圖案之事,畢竟無傷大雅的小過失更顯真實,重要的是統一銀幣已經邁出了一大步。

朝堂上的爭吵遠沒有停下來,鑄幣權這樣的大事,誰不想來分一杯羹?

一連半月,早朝時數次為此事爭執不休。

若是不能搶權,那便分權。工部諫言,為了加快制造銀幣,建議像鑄造銅板一樣,在南北直隸和各布政司下設寶泉局分局,同時鋪開制造銀幣,推進銀幣的流通。

裴少淮豈會退讓,據理力爭,道:“各分局制造銀幣,手長莫及難免容易出現紕漏,所造銀幣良莠不齊、分量不等,則有礙流通,稟陛下,微臣始終一句話,鑄幣如馭權,權不可散。”

又言:“若是制造銀幣之法泄露出去,豈非前功盡棄,又該論誰人之罪?論罪又有何用?”

裴少淮選擇與兵部合作,不只是因為座師張令義而已,還因為兵部以治軍之道來管理寶泉局,可以封鎖制造之法,做到嚴管秘造。

涉及帝王馭權,皇帝當即駁了工部的諫言。寶泉局一家就夠了,就設在皇城裏。

另一邊,吏部已經開始巡察、治理各地大官小吏,負責丈量田畝、重造魚鱗冊的官員亦整裝陸續出發。

這日早朝,裴玨向皇帝稟報進展,條條理理皆有章法。

“裴愛卿做得好。”皇帝先笑著贊許道,又言,“官吏清正則大慶昌盛,此番巡察治理,重在治本而非蜻蜓點水。”

他略作思忖後,朝向廷前五位閣老,言道:“整治官吏牽扯重大,需要加派人手,不妨這般,辛苦樓先生這段時日替朕監管此事,每日身臨吏部,聽吏部稟報治理之況。”

裴玨臉色沉沉,樓宇興若是真的身臨吏部,他還要費不少心思去應付。若是換作以往,他必定再爭上一爭,可如今的境況,皇帝開口了他就得受著。

裴玨明白,皇帝是想借他掣肘樓宇興。

樓宇興身為河西一派之首,早有插手吏部的想法,只可惜裴玨這個人並不好對付,一直沒能有機會。眼下皇帝突然給了他機會,樓宇興反倒狐疑起來——皇帝早有意防範河西士子,為何還讓他身臨吏部?

“微臣遵命。”樓宇興暫且應下了。

樓閣老很快解開了疑惑。

翌日,早朝商議何人負責推廣銀幣時,未等河西派開口舉薦樓宇興,皇帝率先言道:“樓先生監管治吏一事,已十分辛苦,發布銀幣之事就由沈先生負責罷,兵部、戶部和太仆寺會同辦理,務必讓大慶百姓盡快能夠以銀換幣。”

“臣遵旨。”

原來是先安排個看起來不錯的差事給樓閣老,以此為由,堵了河西派的嘴。

……

銀幣背面的圖案並未大改,只按照皇帝提議,在“長河入海”裏添一輪冉冉升起的旭日,在“東嶽泰頂”裏添了幾團寓意吉祥的雲紋,其他幾個圖案亦只是小改動,增添了寓意而不破壞美感。

裴少淮有些自己的小私心。

在新模具雕琢好之前,裴少淮從家中帶來上千兩銀子,皆全部鑄融,用舊模具鍛造成一套套銀幣。然後將舊模具拆下來,準備一塊帶回家。

“小裴大人這是為何?”張令義問,“留個念想?”

“留個收藏。”裴少淮笑道,“往後不再發行,這可是絕版。”

模具比銀幣更加值錢。

……

銀幣發布時,兵部為主導,張令義聽從了裴少淮意見——

先廣而告之,讓百姓知曉此為何物、各幣價值幾許,懂得辯其真偽。若是百姓不識此物,又如何能讓他們接受此物?

官衙在關隘和鬧市上立榜置樣,以便老百姓可以近距辨識新發行的銀幣。

又叫人編了朗朗上口的歌訣,把五枚銀幣的紋樣特點都編了進去,譬如有道“長河入海迎朝陽,可換布匹可換糧”、“一錢兩錢和五錢,谷穗流水和山延”、“一兩稱手二兩重,紫禁城上金龍動”……京都城內外,大小孩提紛紛跟著誦唱。

北以順天府、南以應天府為中心,先小範圍推廣,再慢慢輻射周邊。若是急著一下子全部鋪開,反倒會監管不力而出現諸多漏洞。

南北天府畢竟是大慶的經濟中心,若這兩處順利推行新銀幣了,事情就成了大半。

又以商賈、錢莊為重點,官衙恩威並施,督促他們將白銀兌換為銀幣。商賈進行大宗買賣時,以銀幣交易,官府可做擔保。

最後是預先貯備足夠的銀幣,一旦正式流通,商賈、百姓兌換銀幣的熱情高漲,要順勢投放。

總而言之,發行銀幣之事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民間造勢已經初見成效。

寶泉局擴建了十倍不止,所有工匠由兵部嚴選,盤查祖上三代,簽訂生死契書。拆分多道工序,各設獨立院落、工坊,互不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