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裴若竹看中棉布的優點——松軟保暖,不易褪色。

她入宮時見過諸多珍稀之物,闊了眼界,故能準確察覺到棉布的獨到之處。這一點點獨到,對於富貴人家興許微不足道,但對於百姓而言意義重大。

冬日禦寒是最重要的。

裴若竹向夫君招招手,喬允升趕緊遞上來一個小布囊。裴若竹從布囊裏取出幾團白中帶些暗黃的棉絮,置於手心,問道:“那弟弟必定也見過此物吧?好似叫作棉花?”

“見過。”裴少淮點點頭。

他並不急著說自己的見解,讓三姐先說完。

裴若竹看著手中那團棉絮,有些興奮道:“我原以為這也是蠶蟲吐出來的絲,才能如此細軟,打聽後才知曉,它竟是木生的,春種秋結,花開成棉……既都是土裏種出來的,何不以棉代麻葛,織出來的布更加貼身暖和?”這是她最開始的想法。

“我愈是打聽,愈多疑惑,明明已有諸多契機,緣何棉布還不能盛產。”裴若竹言道,“故此今日過來向弟弟討教。”

裴少淮了然。“收來老繭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棉花自天竺經南北兩線傳入大慶,由來已久,北線為絲綢之路傳入吐魯番盆地,南線為海上商船傳入閩廣。

裴少淮知道,順著歷史軌跡,棉布勢必會替代麻布,甚至替代綾羅綢緞,只不過在沒有幹預的情況下,這個過程會漫長一些罷了。

只聞裴若竹繼續說她打聽到的事,她言道:“我先是以為賦稅過重,百姓種棉無所收益,但朝廷頒布《教民榜文》,鼓勵江南百姓種植木棉,超出定額的棉畝不予征稅。我後又以為是紡織成布極難,消耗人工,結果打聽到烏泥涇曾有過一位黃道婆,從崖州帶回了擀、彈、紡、織之法,受松江人所贊譽。”

裴若竹頓了頓,面帶疑惑,問道:“朝廷減稅,又有紡織之法,仍不能推廣,莫非是這棉花極難種植,非肥沃之地不能生?”

她是盡自己所能打聽過了,做足準備,才過來的。

“非也,恰是相反,此株不比糧食嬌貴,沙壤、沿江海濱、不易灌溉之地,皆可成活產棉。”裴少淮應道,“松江府三面臨海,耕地被海水斥鹵,或蘆葦叢生,難以耕種谷稻糧食,所以百姓多墾荒種植棉花謀生計。”

是以,大慶棉布多出自於松江府。

裴若竹聽後更想不明白了,這樣的好東西,怎就拘囿於松江府了,久久未能鋪開種植。她問道:“太湖蘇杭是大慶的織造之鄉,又毗鄰松江府,緣何不種棉花?”

“松郡受海水斥鹵,只能種棉。”這是位置使然,裴少淮道,“而杭州、嘉興、湖州三府,卻不是只能種棉。”

他又道:“田有萬畝桑,家家弄機杼,處處絡緯鳴,這幾處已有成熟的桑蠶業。”

裴少淮沒有將後面的話繼續說下去,但竹姐兒接過話,說了出來:“這幾處的百姓不會輕易放棄既有的產業,而冒險種棉花織棉布。”

只要大慶還需要綾羅綢緞,他們就能靠種桑養蠶飽一家老小,這才是穩妥的。

除非有那麽一日,種棉獲利明顯高於絲織。

“那其他地方呢?”裴若竹又問。

“松江府往南或是往北,自然都可種植棉花,只不過萬事都是循序漸進。”裴少淮解釋道,“三姐不妨試想,松江府之外,若有農戶種了三兩畝棉花,歲末收棉鈴幾百斤而已,農戶會如何處置?”

裴若竹思忖了好一會,才應道:“說多不多,只怕這戶人家未必會為了這幾百斤的棉鈴準備一整套的器具,而選擇手工去剝棉籽,再慢慢搓成線、紡成布……這樣耗去的人力大大增加,而產出的布匹良莠不齊,多為自產自用。”

只要不像松江府那樣連片種植,就很難形成產業。

勞而不見利,推廣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

裴少淮愈發敬佩三姐,只需稍作引導,她便能想清楚、想明白其間環環相扣的道理。裴少淮甚至覺得,即便沒有他的解答,三姐多花些時間,出去走走看看,也能看透想透。

有的人看到一方小布,只是一方小布而已,而有的人透過小布已經看到滿山遍野雪茫茫的白棉花。

裴若竹一邊思忖,一邊將心中所想說出來,道:“此物要多種才可見其利,借助紡織機具才能省其力。”

“三姐可以再多想一層,緣何機具分為攪車、大弓椎、捲筵和踏紡車這麽多種。”裴少淮道,每一樣機具都代表其中一道工序。

裴若竹對弟弟所說的這些機具並沒有什麽概念,所以沒能想明白這層深意,但她並未追問,而是先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可以以後再慢慢想通。

她輕撫隆起的肚子,笑笑道:“若是有機會,還是要去一趟江南之地,總是真正見過了用過了,才能想得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