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只聽一聲仿佛還不夠過癮,這回對準銀幣,使勁又彈了一下,銀鳴清脆,如風吹鈴響。

皇帝幾乎忘了底下還有一群臣子翹首以待,自顧自地開始把玩銀幣,端詳銀幣的每一處細節。

置於手掌上,甸甸墜手,銀面光滑如鏡,特有的銀亮色做不得假。

正面鐫刻著兩圈同心圓形繩紋,正中是豎排隸書的“貳兩”字樣,正上是隨圓弧均勻排布的“成順元寶”,正下是小兩號的“寶泉局監制”,用指心去觸摸,猶可感受到每個字的細小紋理而不剌手。

這些字樣雖是隸書,筆畫中卻藏有些許蒼勁之意,皇帝第一眼就認出了是誰的字跡。

五個銀幣皆翻到背面,置於紅綢布上,這幾個圖案才是關鍵,最得皇帝的歡心。

甸甸稻穗說豐年,長河入海望不盡,東嶽登頂覽眾山,巍巍皇城帝王氣,團龍騰雲戲明珠。

每一個圖案都昭示著國泰民安,王朝昌盛。

銀幣通體光滑,唯獨邊緣鐫刻齒紋,與正面的圓形繩紋相得益彰,別具美意。

皇帝想到,若是大慶子民乃至天下之人,皆能以此銀幣易貨易物,那是何等的盛況,想起裴少淮廷議時說的話,胸間多了幾分豪情。

他喜歡這些銀幣,不止喜歡它們的精致而已。

皇帝終於回過神來,想起自己還在上朝,威嚴儀態,言道:“這幾枚銀幣很好,朕很喜歡。”

“微臣謝聖上誇贊。”張令義和裴少淮異口同聲應道。

還沒來得及論功行賞,工部尚書周大人出列,言道:“稟聖上,微臣等對寶泉局鑄造的銀幣十分好奇,鬥膽懇請聖上讓我等也開開眼,見識新銀幣是何等精美。”

顯然來者不善。

隨後又有其他臣子站出來附議。

皇帝盯著眼前僅有的幾枚銀幣,有些許不舍神色,顯然他自己都還沒看夠。不過,皇帝終究還是揮揮衣袖,對小官言道:“端下去給諸位愛卿們都看看。”

“是,聖上。”

最先是五位內閣閣老相看,他們這個身份地位的人,何等的奇珍異寶沒見過,但初拿起銀幣的時候,亦微露出意外之色——若是朝廷放出去的銀幣皆有這個成色,確有利於良幣流通。

他們看重的是寶泉局,以及寶泉局背後的鑄造技術。

沈閣老身為次輔,又是裴少淮的會試座師,他性子謹慎,泰然放下銀幣,只嘆了一句錢幣精致而已,不置可否。

樓閣老是首輔,雖自知要端著架子,但卻難掩復雜神色。就好似明明在朝中拉了好大一張網,正得意間突然發現破了個洞,漏了好大一條魚。

而後,小官由將銀幣端到六部九卿跟前,讓諸位大臣一一過目。

楊大人拿著銀幣,又看看廷前那個身著青袍的頎長身影,愈發滿意這個姑爺。身邊同僚開始低聲向楊大人祝賀,楊大人只是點點應過而已。

其他官員看過銀幣後,有贊嘆不已的,也有放下後默不作聲、安靜沉思的——或考慮駁斥兵部和裴少淮,或思忖諫言,順勢謀一份差事分一杯羹。

一刻鐘後,首先站出來的果然還是工部,周尚書言道:“聖上,關於銀幣一事,微臣有話要稟。”

今日還是免不了一番駁論。

“準。”

周尚書一番看透了寶泉局的“詭計”的神態,言道:“此幾枚銀幣美則美矣,卻有專尋工匠精雕細琢之嫌,只為在早朝上出個風頭,如此風氣不可長也。”汙蔑這幾枚銀幣是特意雕琢給皇帝看的,言下之意是,寶泉局恐怕沒有本事批量鑄造或是鍛造這樣的銀幣。

周尚書又言道:“樣幣精美有何用?翻砂鑄造後只怕還原不了其十之一二,屆時豈不是叫朝廷空歡喜一場,還要蒙受白銀損耗。若是安排匠人們一枚枚去雕琢,又要損耗多少人力,效率何其之低,只怕造福百姓不成,反倒加重徭役,民生哀嚎……古有何不食肉糜,今有雕幣逐功績,張尚書、裴給事中,鑄造錢幣可不是玩花樣,也不是雕琢一枚兩枚而已。”

最後這幾句話說得尤為有底氣,仿佛醞釀已久,終於有機會說出口。

仿佛一通話說得還不夠,周尚書又臨場添了幾句,道:“隔行如隔山,工部寶源局鑄造錢幣多年,通曉諸多鑄造手法優劣,而寶泉局設立不過月余,不得不叫人生疑。微臣懇請聖上三思,為穩妥起見,此事由工部寶源局負責為好。”又勸張令義道,“張尚書趁著聖上仁慈,及早認錯為妙,若是後續銀幣粗制濫造,傷了國本,這可是大罪過。”

工部已經失了一個太倉州造船廠,這一回無論如何都不能錯失鑄幣權。

有不少官員不懂鑄幣之道,聽工部這麽一說,也跟著有了幾分懷疑。畢竟這麽精美的銀幣,若說可以大批量鑄造,確實不易讓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