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自新政始月余, 朝中風氣大改,國庫日漸充盈。

暫兼尚書銜的戶部劉侍郎是個白發蒼蒼的老頭,三朝老臣, 行事穩妥, 只是太過溫吞謹慎, 萬事決計不肯得罪人, 只求榮退,本季賬目核算完畢, 送到他案上後,劉侍郎看後默然不語許久後對身邊的郎官嘆笑道:“多少年沒這樣富裕過。”

蕭嶺所制定政策由審計司、照夜府、刑部等部執行之好,成果之巨,見效之快, 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小郎官是武帝崩逝前最後一批進士, 入戶部才一年,仍是一身書生氣。

政令明發天下, 朝野巨震。

雖然皇帝追討陳欠和整頓貪官汙吏的出發點是好的, 然而手段未免酷烈, 又處處不離銀錢,堂堂天子命人向臣下討債,實在有失體面。

小郎官看著上面那駭人的數字, 不知為何,低聲說了句, “不知是多少人的性命。”

若是皇帝行事溫和些,清流們也不會這般反對抵觸——官員畢竟是皇帝遴選出的, 所謂刑不上大夫, 官身貴重, 不應辱之, 若放在先前,官員即便犯罪,也應留予體面,若是重罪,便令其自裁,所貪汙銀兩亦一筆勾銷,然而今朝不同,不僅將罪官羈押在牢獄中,還要將銀錢討回。

那審計司的蕭司長更是刻薄至極,官員在牢獄中自盡,他竟還要追款。

“陛下此舉,”他聲音愈發低,頗有幾分嘆息之意,“大約會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殺便殺之,何必辱之。

要是魏嗣在這恐怕會拿出晉律告訴他何為國法,可惜魏嗣不在。

劉侍郎不是與人爭辯的性格,聞言只捋了捋胡須,笑道;“這話同我說便罷了,萬不可拿出去說。”

小郎官聞言,輕輕點了點頭,很不心甘情願。

劉侍郎看著沒再說話,他知道小郎官的話其實反應了不少官員的想法,有兩種人反對皇帝的舉措,一是挪用公款和收受賄賂者,二則是認為君子重義輕利的清流。

君王諭旨明發天下,向臣子討債,像什麽話?晉自開國以來幾百年都不曾出這樣一個荒唐帝王。

嘆武帝子嗣太少,只蕭嶺蕭岫兩個,蕭嶺登基時蕭岫還只是個十二歲的小孩,哪及太子已近弱冠。

劉侍郎只做公事,超出公事範圍一律不管。

他已經年過七十,只等尋個最恰當的時候乞骸骨風光歸鄉。

至於朝中風起雲湧。

老人越喝了口熱茶,愜意地閉上眼睛。

與他何幹?

小郎官若有所思地站著。

若是放在從前,劉侍郎會指點身邊郎官幾句,但他現在懶得廢口舌,聰明人自能看清晰局面,愚拙者他出言點撥亦無用。

寒天下士子之心嗎?

劉侍郎一笑。

不,不會。

皇帝此舉主要打擊的是在朝中為官多年而行為不端者,只整頓官吏這一樣事,不知空出了多少位置。

要知道無官的士人永遠比官位多得多。

皇帝打壓了一批人,又扶植了一批人。

審計司已不再是數月前剛剛設立的新府衙,幹盡了得罪人的事,這幾個月來,審計司官員有功者官職晉升速度之快叫人妒,叫人羨。

在審計司中,如今既有前程,更有聖眷,不知多少人擠破腦袋都想進審計司。

若是不能入審計司,去刑部也是好的。

因為恩科開了數場的緣故,禮部亦非常受皇帝重視,在禮部前程亦上佳。

再不濟,有人咬咬牙,把眼光投到了照夜府。

奈何照夜府文職官員太少,況且照夜府並不缺文官。

翌日,早朝。

在中央官員不斷減少的情況下,英元殿的官員們又得來了第二個讓人眼前一黑的消息。

皇帝要裁撤冗官!

有官員咬咬牙,上步道:“陛下,臣以為眼下正是用人之際,裁撤官員,恐會使各部乏人,捉襟見肘,難以應對局勢。”

經過小半年的相處,官員們已經清楚了皇帝的性格,比起先前的暴虐,此時的蕭嶺雖然更不可捉摸了,但脾氣好了許多,至少很講理。

蕭嶺允許朝廷中出現不同於自己的意見,不過前提必須是有的放矢。

蕭嶺面對反對的聲音毫不意外,點點頭,示意那官員繼續說下去。

上一句話尚算有理,後一句卻是含了怨氣的抱怨之言,“況且眼下朝廷頻開恩科,禮部開恩科北場、南場、西南、西北,所選出進士不少,翰林院臃腫,若要精簡官員,不妨從翰林院開始。”

鳳祈年眉宇下壓,不滿地往那官員身上看了眼。

你什麽意思?

恩科北場、南場都已結束,西南場正在進行。

現在要從翰林院精簡官員,那禮部豈不是白忙活了?

這話實在得罪人,把現下有資格上朝的新科進士們都開罪了個遍。

更把翰林院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