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第2/4頁)

工部征用的水泥雖然會算成錢,但是工部不可能會給戶部付錢。

為了不讓戶部還得負責往水泥作坊貼人工與成本錢,作坊會以超高價對市場出售一些水泥。

水泥這種建築材料具有極好的防水防火特性,特別受市場歡迎。

在相關產業由朝廷壟斷,嚴格控制對市場的供應量的情況下,縱然它的售價極高,也依舊多的是有錢人願意為之買單。

王同知與韓氏等豪族所犯罪行中,有一條就是他們派人打聽到一些水泥生產工序,安排人手試著進行燒制。

水泥這種東西,其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只要能弄到大概的配方與燒制流程,不難試制出來。

受限於當前的道路交通狀況與百姓的經濟條件,就算公開配方,不搞壟斷生產,市場上能買得起水泥的普通百姓依舊不多。

所以何殊幹脆讓官方壟斷水泥的生產與銷售,從而實現‘劫富濟貧’,也就是讓戶部借機從那些豪族大戶身上多搞些錢,用來支持工部的大量基建工程。

目前的效果相當不錯,隨著大安境內的一條條更加牢固的堤壩,與配套的泄洪渠道相繼修成,近幾年來,總算不用再經常接到哪裏又有大壩潰堤,受損多少的急報。

隨著朝廷在各地的引水渠道與儲水工程的成功修建,也大幅提升了許多地方的抗旱能力。

柳平發自內的感慨道,“朝廷可真好,竟然舍得用這麽貴的東西修路、建堤壩,聽說我們三河縣修了好多處水庫,就用了好多水泥。”

用水泥修的水庫大壩與水渠,都具有防垮塌的作用,日常維護也相對更簡單。

何殊隨口回道,“在民生基礎建設上多投資一些,朝廷劃算。”

聽到這話,沈卓不由得心中一動,明明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他感到有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

在書中看到歷朝歷代都曾興持修建過什麽工事的內容,或是聽說朝廷又在哪修路、修堤壩時,他都曾生出過諸多感觸。

但是現在想想,用再多言辭去誇贊,都不及這‘劃算’二字用得貼切與生動。

“是啊,朝廷劃算,聽說去年懸河漲大水,沿岸河堤都沒有出現潰壩,那些提前修好的泄洪渠道,也發揮出巨大作用,沿岸百姓的收成雖因連陰大雨而減產,卻沒遭受洪災。”

縱觀過往的歷史,這絕對是一樁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

因懸河大水而引起的洪災,基本是每隔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

每次都會令災區大批百姓丟命,就算能僥幸逃得性命,也會流離失所,淪為衣食無著的災民。

朝廷前幾年不惜耗費巨資,出錢招募大批勞工在懸河沿岸築壩挖渠時,有不少批評朝廷勞民傷財的聲音。

沈卓就曾聽到過不少,只是他當時的年齡還小,隱約覺得那些人說得不對,卻又說不出到底是哪裏不對。

從懸河去年雖然漲大水,而且水深遠超以往,卻沒有釀成洪災的結果上,不難看出朝廷不計投入的提前修築水泥大壩,挖泄洪渠的決定有多劃算。

此刻聽到沈卓提及這件事,何殊的心情也很好。

當了太子後,她可以,也不得不全面了解大安的情況,所以看了許多被列為機密的案卷。

何殊在裏面看到許多讓她感到觸目驚心的記載,其中最讓她感到難以接受的,就包括因災難而導致的食人事件,幾乎是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

哪怕因先帝早年的勵精圖治,大安之前有過三四十年可被史稱盛世的太平年,即便在此期間,那種民不聊生的食人事情也沒少發生。

當上這大安的太子後,何殊對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那種人間煉獄般的慘況再次出現。

事實證明,只要上位者能豁得出去,某些事情不是不能改變,代價是正寧帝一直握在手上用來嚇人的刀,在那幾年沒少見血。

“是啊,懸河流域的百姓現在總算可以安民樂業,不用擔心睡到半夜,突然變得一無所有了。”

幾人說話間,馬車已經行至聽泉山下,因聽泉山的聲名遠揚,山下已經發展出熱鬧的集市,賣什麽的都有,還有專門存放車馬的店家。

上山的路已修成蜿蜒而上的石階,不願親自爬山的人可以選擇雇人擡上去。

何殊一行年輕力壯,當然選擇親自爬山,不過在此之前,她沒忘記崔景懷與吳教諭一起來聽泉山的事。

“舅舅,您說的那位先生住在哪裏?”

“從這條登山路上去,半山腰處有條岔路,沿著岔路往裏,翻過兩座小山頭,就能到地方,那裏不僅有個村子,山上住的還有不少獵戶。”

這是在告訴何殊,那裏雖然偏僻,卻並非沒有其他人居住的荒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