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山青水秀的一個小村莊, 三面環山,山上與山上地勢相對較為平坦的區域,住得人家都會相對較為集中。

附近幾座山的半山腰處,還可隱約看到零星散布著的一些人家, 不管是兩山交界形成的溝溪, 還是穿村而過的山溪兩側, 都被因山就勢的開辟出不少田地。

那些田地的布局有些淩亂,最大的也不到半畝,小的只有不到半分, 最狹窄的地方站個人轉身都困難。

即便如此,哪怕只是巴掌大的一小塊土地, 上面都種植著各種作物。

可見在這山裏, 土地資源的嚴重匱乏,百姓們的生活肯定十分不易,也讓何殊更堅定了要推行稅改方案的決心。

其實她還有一些其它想法,不過每個想法都將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某些勢力的利益, 所以她現在絕對不能透露半點口風。

樂賢居士就住在其中一座半山腰處, 何殊他們沿著山間小路下去,跨過溪流間搭的石頭, 又過幾條狹窄的田梗,最後又爬了一段陡峭的沙土山路,才成功來到東賢居士家。

何殊因為這輩子很注重習武健身,不僅體力好, 平衡能力也強,走得不算太艱難。

卻苦了沈卓等青山書院的學子, 他們大多都住城鎮之中, 哪怕家中大多都不富裕, 這次也是頭一次來這種地方。

累得不輕不說,在某些特別難走的路段,還需靠著馮立與護衛等人攙扶,才沒有摔倒或絆倒。

沈卓努力跟在何殊身旁,也曾幾次遇險,靠著何殊幫忙搭把手,才能一路有驚無險的走到地方。

看到這些自家書院裏學子們難掩狼狽的模樣,再看看連何殊在內的三位插班生,最多只是額角淌下幾滴汗的模樣,吳教諭有些心塞。

“都是年輕人,你們這體力比商同學他們差遠了,以後也要更注重體力鍛煉才行,不能當個只知死讀書的書呆子。”

吳教諭在青山書院中,還是頗有威望,幾名累得氣喘籲籲的學子都恭敬的應下。

這個時代的人均壽命本就不高,不注重身體鍛煉的文弱書生,甚至會因為一場風寒感冒之類的小病小痛丟掉小命。

寒窗苦讀多年,好不容易闖過科舉這條獨木橋,成功入仕後沒當幾年官,就英年早逝的現象層出不窮。

在何殊看來,這些能考取進士的人,只要能用對地方,說是個個都是人才也不為過,死得太早實在可惜。

所以她才要求各家官學與書院,都要加重對體術課的課業安排。

簡陋的籬笆院內,幾間茅草頂的土坯屋,院中額外用柵欄圈出的一片空地中,養著幾只雞。

院旁坡上有幾塊地,上面種著一些應季的蔬菜,另一邊有片竹林,與常見的那些落滿枯葉的竹林不同,這處竹林看著格外幹凈整齊。

許多讀書人都奉行食可無肉、居不可無竹的理念,看到竹林會聯想到的是與風雅、品性等。

而何殊看到這片竹林的想法卻是,竹筍、竹蓀都可以食用,竹子可以用來編織成各種器物創收,不知這樂賢居士一家有沒有好好利用這片竹林資源。

得知老友不僅再次帶著上次來過一趟的京中貴人前來,還帶來一些年輕少年,杜樂賢面帶微笑的快步迎出籬笆院外。

雙方彼此見禮,簡單的寒暄過後,就被請到院內一間草亭內。

“寒舍簡陋,多有失禮之處,還請諸位多多包涵。”

崔景懷微笑著拱手道,“先生客氣。”

何殊從旁補充道,“謹恒與同窗們得知能有機會前來拜訪先生,都深感榮幸,先生乃是文壇前輩高人,令我等後學末進敬佩不已。”

杜樂賢微笑著擺擺手道,“小友過譽了,老朽愧不敢當,山中生活清靜,今日能有機會見到各位青年才俊,實在令人高興。”

雖是盛名遠揚的文壇大佬,這位身上並無文人身上常見的清高孤傲,言行謙虛,態度不卑不亢,給人一種平和之感,讓何殊頗有好感。

接下來的時間,早就躍躍欲試的青山書院學子們紛紛上前請教,有的與樂賢居士聊詩詞,有的請教書法。

看得出來,樂賢居士是真心歡迎這群少年,回答得耐心而又細致,十分樂在其中。

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對於這群少年,樂賢居士最欣賞的竟然是柳平,而兩人討論的竟然是打仗。

樂賢居士當年在河間府任職時,曾帶著城中兵勇與百姓成功抵抗過外敵入侵。

正因有著這份功勞,他在舊主瑞王敗落遭廢庶時,只是被罷官,沒有受罰。

說起當年用兵打仗的經歷,樂賢居士說得認真細致、言之有物,一眾少年聽得也是熱血沸騰。

何殊很少提問,她能聽得出來,這位在用兵打仗方面不僅確實有實踐經驗,而且理論知識也非常豐富。

知道這位著名的詩人與大書法家,竟是文武雙全,何殊只能感慨這世上的真正天才實在令人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