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安靜之三(第2/4頁)

他們中的很多人是靠數學競賽金牌保送來的學校。在自主招生或強基計劃裏,他們對招生官曾說:“我愛數學發自真心。”

是愛,是嗎。其實也可以理解。大家的生存壓力都很大,而大一大二過時20年的課本也讓人感覺不到愛數學的可能。可即使那些獲得頂尖出路的學生們也在焦慮。進咨詢公司的焦慮去國外頂尖學府讀博的學生,在讀博的學生焦慮那些去大公司年薪百萬的學生。就像高考考到750就是最好,他們不清楚自己現在的人生有沒有達到最好的分數。

他們覺得自己是木桶,一條木頭短了,所有水都會漏出。沒有標準是最可怕的標準,他們只能想方設法地看周圍的人在做什麽。最可怕的事就是同齡人突然在一個他們之前沒注意到的領域做出了成績。於是他們又一窩蜂地去做,否則這就將成為另一部分人淩駕於他們之上的優點——說不定哪天,它就會起到作用,讓他們在某個篩選裏被篩下去。

比如社團活動,比如數學建模大賽,比如校團委活動,比如科研,比如實習。所以到底為什麽要做呢,只是因為別人做了,是這樣的。

大公司和頂尖學府的反饋也是這樣的。無論國內外。所有人的簡歷都越來越漂亮。這於是說明了,他們的擔心好像也不無道理:只要差了一點點,就會被社會拋下,萬劫不復。越是優秀,就越害怕失敗。

有時候事實也是這樣:你畢業,進大公司,月薪三萬,以為自己是成功人士。貸款500萬,買一套房,月供一萬五。這房必須買在好學區,否則孩子上不了好小學。後來裁員了,你為了不被裁員加班,猝死。貸款斷供,你的父母捧著你的骨灰盒,和房子的拍賣信。

有時候生活確實就是這麽脆弱。還好,易晚的父母都不要他了——這聽起來有點黑色幽默。只有想到叔叔嬸嬸,易晚會有點愧疚,叔叔嬸嬸在他上大學後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仿佛認為易晚作為一個本科生能在最好大學的招生處也呼風喚雨,一定能找到好辦法把堂弟也送進來——或者,至少能給堂弟介紹好工作。

所以易晚得有好工作。

易晚只想這一部分。他不想人際交往、人脈之類的。易晚一直都感受不到這部分。雖然他知道這也是很多人焦慮的源泉:大學是個好平台,人脈總會有用的,所以誰我都得認識,萬一之後用得上呢?

班主任也找易晚談過幾次話。她也很關心易晚,是真切的關心,但不是關心他的學術。她說:“領導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尤其,你還是這樣好的學校裏的學生。你不能老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領導力是什麽,是領導學科向前發展的能力嗎。班主任於是說:“你不懂,現在社會的任何地方,都需要全才。”

而且你要領導的是社會,讓社會走向將來。

能被用分數量化打分的,全項滿分的全才。

班主任的勸告是起了一點作用的。易晚走累了,在操場邊坐下,呆呆地看著跑步的國防生。他想起班主任以前勸告他,所以他第二個學期開始,選了很多數學相關的選修課。不過直到最後,易晚才發現一件事:決定教授能不能留在學校裏的考核不包括教學指標。甚至有教授一上課,就先用三節課講述自己的生平吹牛,然後開始用蠱惑人心的語氣宣傳自己的實驗室。

但易晚還是大三了。而且成績很好,按照學校20%的保研率,易晚可以保研,至於保研專碩、學碩還是直博,都隨他的願。學校現在擔憂人才流出的現象,鼓勵直博,很多教授們也樂得收下一個月薪2000的,每天晚上11點才能離開實驗室的高智商苦力。

還有的教授沒錢,養不起博士。

易晚的手機響了,是一個大一的學妹,問他願不願意和她一起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看來學妹還沒聽說過易晚怪人的名頭,還想邀請易晚當隊長。易晚回復說:“你不是學傳媒的麽。”

學妹說:“大家都在參加啊!”

易晚問:“為什麽要找我。”

學妹說:“學長,我擅長寫作論文。另一個師兄擅長編程,你擅長算法。我們一定要拿到O獎。”

O獎,最高獎項。但學傳媒的,為什麽必須要來參加這些比賽呢。

易晚拒絕了。拒絕完之後他又發呆,想自己可能真的是缺乏領導力。而且這時易晚想起來班主任非要為他安排這一串心理咨詢的原因了。

他的室友跳樓了,從圖書館九樓,一躍而下,高高降落,粉身碎骨。學校每年有約定俗成的“學生自殺指標”,不能超過X個。他的室友是第X個,主任們於是人心惶惶,絕不能讓X+1出現。

班主任覺得易晚很可能是第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