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第2/3頁)

“咱們人手多,捎點什麽物件也方便,姑娘有什麽想捎帶的都行。要不這大老遠的來回送信,你們一人寫那麽薄泠泠一頁紙,跑這一趟多耽誤人手、多費馬啊。”

他心說:主子,奴才也只能幫您到這兒了。

唐荼荼笑得不行:“行行,我知道了——信呢?”

叁鷹跳下地,雙手捧上一個縮口布袋。聽到巷口有動靜,他立刻拱手告別,鷂子一般幾個起落,飛檐走壁,不見了蹤影。

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裝了什麽,唐荼荼借著燈籠光往袋裏瞅,黑燈瞎火的什麽也看不著。她把這袋子藏在身後,一路背著兩只手回了屋。

宅子小,人多,一到飯點總是熱熱鬧鬧的。

今晚好幾個菜,廚嬤嬤學會了做海魚,得意地賣弄手藝。口味確實不錯,她們初來乍到,吃不慣本地人喜歡的清蒸,做魚還是醬油醋澆汁、紅燒後澆糖醋汁的做法,酸甜味勾惹得味蕾大開。

唐荼荼卻吃得心不在焉,飛快扒拉了一碗飯,放下碗筷離了桌。

她爹還納悶:“荼荼今兒胃口不好?怎的只吃一碗?”

唐荼荼落下一句“有事兒,有大事”,話落三步並作兩步跑了。

她回屋洗凈手,擦幹凈桌面,才把布袋放上桌,系緊的帶子解開,裏邊露出一只多棱多面的鐵塊。

好像是個機關盒,外殼打磨光滑,怕她不認得,上邊還貼了三個大字——“魯班鎖”。

唐荼荼放在耳邊搖搖晃晃,沒聽到裏邊有機括的聲音,只有八根鐵條緊緊楔在一起。

她翻來倒去擺弄半天,解不出來,鼓搗得盒子變了形,又憑著記憶復原。這回她學聰明了,往每根木條上編了號,左1234,右1234,用數學思維解。

左1上移,騰出的縫隙可供右1和左2移動,可以單個移動,也可以同時移動,也就是三種移動方法。

左2外移,可移動的有……

列幾個方程往裏邊一套,好家夥,最多可以有二百多種移動路徑,再刪去復雜累贅的路徑,剩下二十來種拆解方法。

啊,果然極盡工巧。

唐荼荼激起了好勝心,一個一個挨著試,驗算紙寫了一摞。

月上中天,闔府都睡下了,她越解越精神。終於在醜時,淩晨兩點鐘,聽到了“哢噠”一聲。

唐荼荼精神一振,撥開這一層,睜大眼睛往裏看。

——然後她看到了第二層,同樣是個多面體鐵疙瘩。

這機關鎖居然是嵌套兩層的!外頭的鐵條最多能同時移動三根,裏頭的多面體竟然能同時移動四根,像一個松垮垮的網,她甚至能透過縫隙,看見裏面那幾張信紙疊成方塊,可就是扒拉不出來!

氣人!

唐荼荼熬到天亮,硬生生把這個機關鎖打開了,匣子打開的那一瞬間,她再撐不住,蹬掉鞋子倒頭就睡。

三張信紙孤零零地躺在桌上,怪可憐的。

十一月見尾,年關越來越近了。

天津人靠海吃海,靜海縣主要的稅源是煮鹽和海產,一到運河封河,海河結凍,靜海縣的百姓便不忙了。

盡管三岔口商旅仍絡繹不絕,全是趕路回家過年的旅人,其中富商占據半數,每天打尖住宿買特產,留下滾滾的錢,卻跟靜海沒多大關系——三岔口在城外,車馬行也在城外,就算旅人進城住宿,去的也是北城,那塊劃在漕司府轄下。

靜海縣窮得一如既往,百姓只能對著手裏的凍魚搖頭嗟嘆,肖想著什麽時候能把運河碼頭挪到塘沽去,帶上他們一起發財。

人一閑下來容易生是非,唐荼荼每天去縣衙點卯,連著好幾天都碰著了鄰裏糾紛、家庭矛盾。都說天津人是“衛嘴子”,口才了得,能把死人說活,也能把活人氣得倒仰。

唐荼荼和幾個嬤嬤丫鬟每天得了閑,一人捧把瓜子坐在二門後聽相聲,能樂一上午的。

這天兒,屋裏已經離不了火爐了,一天要加三趟炭,足足燒一天,在屋裏呆久了總覺得呼吸憋悶。

唐荼荼每天出門前去唐夫人屋裏睄一眼,把東西兩面窗戶全留一條縫——下午回來時,窗戶總是關上的。

問是誰關的,丫鬟這個看一眼那個,那個看一眼這個,各個笑嘻嘻地搖腦袋,誰也不想認。

氣得唐荼荼直想罵人,聲色俱厲地訓了一遍“炭火中毒會鬧出人命的”,訓得幾個丫鬟眼淚汪汪,唐夫人也連連點頭,比著三根指頭對天發誓了,這才算是記住。

她火氣上頭,連夫人都敢訓……仆婦背地裏嘀咕:“二姑娘脾氣越來越大了。”

唐荼荼仍沒消停,她往影壁後頭掛了塊白布,把全家從管家到仆役召一塊開了個大會,反反復復講了半個時辰,把炭火中毒的原因、症狀,急救方法,全灌進他們耳朵裏去了。

講完,唐荼荼轉回身:“聽懂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