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4/5頁)

天底下的讀書人就那麽多,元末明初稍稍有點本事的讀書人,大多都做過元朝的官。無論是之前跟隨朱元璋,還是之後舉薦上來的文人,統統得承張養浩的恩情。

張養浩去世的時候,“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至今民間也會在逢年過節主動祭拜張養浩。

在後世,人們或許對張養浩的印象只是《山坡羊·潼關懷古》,只有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這個時代的人心中,張養浩就是元朝的“範仲淹”。

張養浩累死任上後,張家人都隱居不出,原本打算一直當個普通耕讀世家,就算考科舉也是隱藏家世,大隱隱於朝。

但常葳為了山東百姓居然敢動孔家廟,大明似乎真的心系百姓,張家人商量一番之後,讓嫡長子張琳出仕,探探朝廷的底。

朱標沒想到,這次北方舉子中還能有這樣的驚喜。

不,他弟子會來科舉,也已經是驚喜了。現在是兩個驚喜。

有了這兩個驚喜,他之後的計劃基本已經完美無缺。唯一的變數,就是眼前三人,是否能安撫住暴怒的學子。

“坐下吧。”朱標身為儲君,此刻不好和弟弟們一同作揖。不過他之後會借用張文忠公的名聲,之後肯定會去張文忠公墓前拜祭,不差這一回了,“我尋你們三人來,有很重要的任務要交給你們。”

下人們扯掉飯菜,端來瓜果,又消失無蹤。

三人異口同聲道:“太子請說。”

朱標嘆了口氣,道:“如果不出我意料,這屆會試放榜,恐怕會有很大問題。”

孔佑疑惑:“老師,難道有舞弊?”

朱標搖頭:“這可不是舞弊這種小打小鬧的事。有人把這次科舉當做籌碼,要向皇上和諸公發難。如果我沒猜錯,他們恐怕會故意只取南方學子,不取北方學子,利用舉子的憤怒……”

朱標還未說完,三人都同時站起來。

朱棣嚇得手中的瓜都掉了:“大哥,可不能胡說!”

朱橚不滿:“大哥說的都是對的,什麽胡說?”

朱棣想了想,繼續吃瓜:“對哦。”

或許是朱棣朱橚淡定的態度感染了三人,三人稍稍冷靜下來。

孔佑急躁道:“老師,你既然提前知道,為何他們還會這麽做?”

練子寧想得更多:“只是推測,沒有證據,或許太子殿下也不能提前做什麽?”

張琳搖頭:“太子殿下已經做了許多。那次文鬥我們雖輸了,但北方學子已經展露出許多才華橫溢的人,若一人不取,考官難辭其咎!”

朱棣吐出瓜子,道:“對啊,他們現在這麽做,不是必死嗎?”

“他們這樣做,目的和錄取誰無關,只是要炮制一場震驚南北的大案,逼迫朝廷做出決策罷了。”朱標深深談了口氣,“那些考官,有的大概有把柄在別人手中,有的大概是被欺騙還真以為自己做好事,還有的……或許是不知情吧。”

現場沉默了半晌,張琳艱難開口:“他們的目的是什麽?”

朱標從南北榜案的結果推原因,道:“你們應該都知道,朝廷對地方的了解和執行的政策,都和朝中各地官員有關。人非聖賢,私心難免。就算心懷百姓,肯定也會第一時間想著讓家鄉的百姓過上好日子。朝中資源有限,先給誰,就看朝中各地官員的本事。”

朱標看著杯中的水面,安靜了一會兒,讓幾人消化了他說的話之後,才繼續。

“北方飽受戰亂,又有衣冠南渡,教化不如南方是事實。洪武初年,科舉人數南北比例大約是三比七。北直隸繁榮後,北方學子比例緩慢漲到了三點五成。中原之地本就文化昌盛,我又是北直隸的知省,或許更偏袒北人。他們也許有些急了。”

“這次只取南人不取北人,皇帝為了以後避免出現這種事,必須出台政策,比如南北分榜……”

朱棣插嘴:“南北分榜不好嗎?這樣大家都能做官。”

張琳臉色蒼白:“分榜?怎麽分?五五分南方學子不滿意;四五分或者三七分,豈不是坐實了北人不如南人?!”

朱棣道:“現在北人不就不如南人嗎?”

朱橚趕緊道:“四哥,閉嘴!”

朱標道:“你也說了,是現在。現在北方學子的數量不如南方學子,不代表以後也不如;而且即便是現在,北方學子中也有出類拔萃者,不一定比南方學子差。但如果定下了北人不如南人的論調,北方學子入朝後的地位就天生不如南方學子,想要身居高位就困難了。”

“朝中這樣隱形的歧視很多。如宋時舉薦不如進士,唐時明經科不如進士科,都是如此。”

“他們這樣掀起地域紛爭,和元朝也息息相關。是元朝最先在朝廷中隱形歧視南人,朝中很少南人入中書省。於是地域鬥爭,自元朝起就變成潛規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