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第2/4頁)

原本歷史中,三佛齊的王子拋棄國民逃跑到了現新加坡,他的後人在馬來半島南端定居,每年交給已經被賜名暹羅的羅斛國四十兩黃金作為暫住費,建立馬六甲王朝。

後來永樂帝派遣鄭和下西洋,馬六甲臣服永樂帝,成為大明屬國,被大明保護,重現繁榮。

在三佛齊的王子逃離後,當地華人就推舉廣東人梁道明重建三佛齊國,後臣服大明,就是舊港宣慰司的由來。

直到永樂帝的孫子明宣宗聽從朝中大臣的進諫,放棄安南和南洋所有領土(同時也放棄了北邊草原進攻主動權),馬六甲和舊港才脫離大明的統治。

所以現在的三佛齊不僅已經走投無路,軍隊也基本是當地華人自己組織的武裝。李文忠一打過來,當地華人一問大元已經滅亡,大明是漢人王朝,還在分田搞大生產,並且鼓勵海外貿易,就激動了。

“財神爺陳家現在變成國姓爺了?”

“將軍是陳家表親?”

“現在攻打這裏的三個大明的大元帥全是陳家的人?”

“海外經商這一塊就是財神爺陳標公子管?!”

李文忠努力比劃著和當地華人用各自都聽不太懂口音的大元官話聊天:“不是陳標,現在是朱標。標兒現在是北直隸知省,他在北京……元朝的大都當官。雲南是陳英,就是標兒的哥哥管。”

當地華人的眼睛亮得讓李文忠眼睛都被閃疼了。

李文忠萬萬沒想到,大明和他義父朱元璋的名聲在南洋不好使,一說“豪商陳家”“財神爺陳標”,這群人就幾乎放棄了所有懷疑,恨不得立刻回大明老家瞅瞅了。

陳家的名聲,在南洋真是過分響亮。

通過和當地人的交流,李文忠才知道自己走錯路,早就打過界了。

就在李文忠猶豫要不要退回去的時候,當地華人跪地嚎哭,求李文忠別走。

下南洋的華人基本都集中在目前還沒有命名的馬六甲海峽兩側,即瀕臨滅亡的三佛齊國內。

這年頭,敢下南洋討生活的華人特別勤勞和聰慧,所以賺錢很多。他們就成了羅斛國和滿者伯夷國主要壓迫對象。

現在發現中原王朝有實力保護他們,他們當然不願意大明離開,跪著求大明收了這塊地,千萬不要拋棄他們。

三佛齊國的王室也求大明留下。

他們都快被逼得棄國逃跑了,仔細想一想既然快沒活路了,不如投靠一個和三佛齊國沒有仇的強大國家。給大明當臣子,總比被羅斛國和滿者伯夷國當奴隸強。

聽說大明的大臣生活比這裏的國王富足多了。

特別是在李文忠十分為難,說“這裏太窮,如果打了下來,標兒還得派人來治理,讓當地富裕起來,工作量太大”之後,他們就更不願意李文忠走了。

聽聽這話,是人說的嗎?這是神!不愧是中原王朝!

最後給他們會心一擊,讓他們徹底下定決心的是他們問大明能不能讓他們信奉大乘佛教,李文忠回答,“佛教?我們那很多人信。皇上曾經都在佛寺裏當過和尚”。

三佛齊國的王室眼淚都流下來了。

佛教從印度興起,但印度不信佛教信印度教,現在還被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占領了,逼迫印度人改信伊斯蘭教。

現在南洋地區宗教紛爭十分厲害,印度教勢力和伊斯蘭教勢力分庭抗爭,三佛齊國這個大乘佛教國就在其中挨打。

李文忠聽到此事後,解釋道:“我們大明信仰宗教自由,只要遵守大明律令,不幹涉朝政,信什麽都行。”

三佛齊國的王室要求很低,只要能讓他們繼續信奉大乘佛教,不強迫他們改信就沒意見。

李文忠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怎麽也想不明白,為什麽那些國家攻城略地開疆擴土後,還要管別人拜什麽神佛。

這有什麽意義嗎?難道不是只要不違反朝廷律令,不聚眾鬧事,不行傷風敗俗之事,信什麽神仙、信幾個神仙都可以嗎?

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為什麽我要去想那些蠻夷腦子裏想什麽?我又不是蠻夷。李文忠放棄思考這個。

在當地人抱著腿跪地挽留下,李文忠同意在這裏駐兵保護他們,等候大明派人來接管和治理。

當李文忠、朱文正和陳英匯合後,他們拼湊了一下信息和地圖,發現各自都打過頭了,其中以朱文正最為誇張,把“暹國”打下來了。

李文忠:“舊港主動臣服,和我沒關系。”

李文忠隱瞞了自己是先打過頭的事,反正對方願意臣服大明,他就沒出錯。

陳英:“得冷國正處於分裂,誰也無法做主,就一同臣服了大明。自稱德裏蘇丹國圖格魯克王朝的印度王國使臣,願意和大明重新劃定了邊界。我上報朝廷後,請皇上重新派使臣來商議邊界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