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一錘定音山東平息(第4/4頁)

論紡織業,江浙才是大頭。常葳整治江浙在分田中不法事跡時,所清理的最多的事便是將應該種糧的良田改為桑麻棉田。

每個朝代在最初的時候都會規定“種糧耕地紅線”,大明也不例外,原則上,良田都得用來種糧食。

明中後期土地兼並嚴重,豪戶為賺取更多錢財,將良田改為桑麻棉田,這也是大明糧荒的原因之一。

反正豪戶餓不死。佃戶為他們種桑麻棉,只能分到桑麻棉,沒有糧食可吃,所分得的桑麻棉被豪戶低價買走,也買不到足夠的糧食,這和豪戶有什麽關系?

在這個交通和通訊不便的封建時代,想用政令強制規定耕地紅線很難。要讓大明糧食充足,除了朱標自己手中的“皇莊和軍屯”之外,就只能讓百姓都盡可能的分到田,在土地肥沃、氣溫較適宜的地方保證“小農經濟”。

這件事非常反直覺,但是事實。

因為“小農經濟”中,農民們會優先保證種出能讓全家餓不死的糧食,保證大明有足夠多的土地種糧食。

若是豪戶將土地兼並,豪戶不會管這些土地上有多少為他們種地的佃農,只會保證自己衣食無憂後,所有田地都種植經濟作物。

為了遏制現在就已經擡頭的這個跡象,常葳嚴查井田制的推行是一個措施,朱標讓這些紡織作坊破產,將紡織商人納入自己的體系,進行規範的管理是另一個很重要的措施。

這時候就要感謝如今是野蠻兇殘沒有自由的封建時代,朱標敢直接蠻橫地摧毀各地紡織業,不怕民間起亂子。

哪個封建朝代地方上不出現亂子?就算是漢唐的盛世,地方上的民亂也是此起彼伏,朱標只要自己不親眼看到這一幕,就能心硬如鐵。

這是朱標很“自豪”的虛偽。

衍聖公一事後,先不提各地文人會因此產生怎樣的動蕩,山東這一方,終於安靜下來。

山東士紳代表失去了所有與山東知省談判的條件,只能將山東知省拿出的加了碼的要求全盤接受。

李貞和湯和喝酒的時候笑著嘆氣。

何必呢?

當初他們如果早一些松口,以標兒的心軟程度,還能帶著他們尋找其他賺錢的方法。

標兒和皇帝不同,對別人賺錢一事看得很淡,只要不禍國殃民,標兒願意帶著這些豪商們賺錢。

但他們存著和標兒、和皇帝、和大明對抗到底的心思,那就除了性命,什麽都別想要了。

雖然山東大地上還會出現新的豪商和士紳,但至少現在這一批“勇敢”地站出來的當地豪商士紳,應該讓位了。

“接下來就是去江浙。”李貞嘆氣道,“以前標兒總是很遺憾,陳家的商號進不去最富庶的蘇杭,讓沈家壓了陳家一頭。現在我們家的商號終於要進入蘇杭,和沈家拼一拼了。”

湯和開玩笑道:“標兒成不了第一富的豪商和沈家有什麽關系?難道不是皇上花錢太狠的緣故?”

李貞失笑:“標兒以前不敢怪皇上,現在……”

現在是偏心親爹,不會責怪親爹。

湯和擠眉弄眼:“說起來,標兒都這麽大了,難道真的一點都沒察覺?”

李貞問道:“為何如此問?”

湯和道:“今年標兒的動作太多太大,以前他很謹慎,就算做了許多事,也會牢牢站在臣子的線內,看似有很多權利,實際上非常謹慎,謹慎得我都心疼。”

李貞笑道:“怎麽?現在標兒不謹慎了?”

湯和轉了轉酒杯:“標兒想讓燕乾去東北當知省,還是軍政合一的知省。”

朱標寫信給朱元璋,讓朱元璋想辦法安排燕乾去東北的事,湯和作為朱元璋的老夥計,自然也得到了朱元璋征求狗頭軍師意見的書信。

李貞正色:“說不定標兒是心大了,想謀反。”

湯和白了李貞一眼:“謀反?朱國瑞最先舉起反旗的那種謀反嗎?”

李貞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