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暴露即融的潛規則(第2/5頁)

至於子孫後代?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還指望已經死透了的祖先嗎?

朱標的信不厚,但上面寫的“規劃”已經非常清楚。孔希友是個聰明人,看完這封信後,松了一口氣。

他不在乎孔家成為帝王的工具。

不如說,孔家從最開始被捧起來的時候,就是被帝王當做工具使用。

他只怕帝王想要換個工具,將孔家這個工具徹底摧毀,一點機會都不給他們。

再者,朱標這封信上的內容,讓他心生向往。

“對外教化……”孔希友眼中閃爍著星星點點的光。

當知道世界很大的時候,孔希友就萌生過能不能在更遠的地方傳播聖學的念頭。只是孔家紮根於這片土地,不可能輕易離開。

且這種事如果沒有朝廷支持,他也走不遠。

就算當了衍聖公,也是被圈在曲阜被養著。如果能以大明的代表、以孔子後裔的身份出外傳播聖學,就算他的學識繼承不了聖人的衣缽,青史中的留下的名聲大約也能在孔家後裔中排上前列吧?

哪個讀書人,沒有個青史留名的野心?

“朱公子真是……”孔希友想了想,道,“我已經不知道該用什麽話來評價他。希望皇上能采納朱公子的意見。”

王賓笑而不語。

作為唐大夫最得意的弟子,唐大夫現在精力不濟,他已經承擔了朱家大部分人的日常體檢工作。身為大夫,他是朱家最信任的人之一。

所以朱元璋和朱標的身份,他已經隱隱猜到。“朱國瑞”對他猜到朱家真實身份的事心照不宣,讓他直接聽從朱標的任何命令,不需質疑。

王賓還知道,自家公子也已經猜到了真相,但就像家主曾經瞞著公子那樣,現在公子也瞞著家主。

這一家父子,真是有趣極了。王賓越來越慶幸自己留在了朱家。

孔希友看著王賓的笑容,心中猜測,可能這封信,就是朱標在皇帝的授意下寫的。

他在心底感慨,世人都說朱標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寬。但他們可能不想承認,朱標所有做的事,都有皇帝授意。

皇帝對朱標的信任,不僅是培養自己的心腹,也是為太子培養副手。

若太子信任朱標,朱標對皇帝和太子的忠誠又不變質,繼續謹慎不攬權,或許下一個兩代帝王盛世指日可待。

孔希友想著那樣的盛景,不由心生澎湃。

此時此刻,他才有了自己是大明人的感覺。

……

當常葳護送曲阜的百姓進京的時候,孔希友的也前後腳進京。

朱元璋假稱生病,罷朝幾日。當他重新召開朝議,讓曲阜的百姓和南孔的族人進宮時,滿朝文武百官都感到了氣氛不對勁。

當他們看到朱元璋身邊浙東四先生和浙東二儒五人(宋濂:咳……)全部到齊,丞相葉錚和已經致仕的前丞相李善長也坐在皇帝一旁竊竊私語時,感到氣氛更加不對了。

當朱升和季仁壽兩位已經養老的大儒出現時,想要為衍聖公說話的文臣們的心落到了低谷。

皇帝居然把最先投奔他的心腹文人全叫到了朝堂上,這次廷議恐怕不好對付。

他們在朝堂上東張西望,希望看到一張很多人都很陌生、但名聲已經如雷貫耳的年輕人。

還好,朝堂上沒有出現一個穿著知省官服的不認識年輕人。

急忙趕回來為女兒助威的常遇春遭遇了趙德勝的交頭接耳:“老常,標兒怎麽沒來?我還以為皇上會把標兒叫來呢。”

他身後也有人小聲附和:“對啊,這時候把標兒叫來,誰還能辯得過標兒?”

常遇春趕緊道:“肅靜!現在是上朝!”

武將們趕緊閉嘴。

常遇春在心裏道,標兒現在若是過來,恐怕還沒張口說話,這朝堂上能暈好幾個。

標兒出現在朝堂上,肯定不是穿知省的官服,而是穿太子的禮服了。

當宮人奏樂,朱元璋從後堂一步一步走向龍椅,俯身看向群臣的時候,朝堂立刻鴉雀無聲。

此次是大朝會,群臣朝拜叩首。

朱元璋待群臣跪下後,過了幾個呼吸的時間,才緩緩道:“眾卿……平身。”

朱元璋低沉渾厚的聲音響徹朝堂,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今日一定要和皇上辯個明白的大臣,居然心頭一慌,起身時雙腿居然有些發軟。

常葳帶來的不只有曲阜的百姓,還有衍聖公和其嫡系族人。

衍聖公起身後本想喊冤,但他擡頭看著朱元璋冷漠的視線,早就想好的話語梗在喉頭,仿佛失去了聲音。

他的心臟因驚懼而狂跳,跳得仿佛要代替他的話語從喉嚨裏崩出來。

洪武皇帝一言未發,只是一個冷漠的視線,就讓衍聖公腦海一片空白,嚇得幾近癱軟,差點再次跪回地上。

“朕很尊重孔聖人。”朱元璋平靜的目光掃視了一眼群臣,一字一頓道,“若有人給孔聖人抹黑,朕決不輕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