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開墾東北時機到了(第2/3頁)

朱標一只手托著手肘,一只手立起來捏住自己的下巴,露出困惑的神色。

燕乾在心裏道,其他屆學生都是畢業考試合格就能授予外袍,只有第一屆學生獨當一面才能授予外袍,這要求還不叫高?

就以標兒的兩個弟弟為例,二弟朱樉已經在海上打出赫赫威名,三弟朱棡成了草原部落繼燕王後新的噩夢。同時,朱樉還負責軍中文化課教導和護衛商船,朱棡最近帶了不少草原部落貴族回來投奔大明。

不文武雙全,做出一定功績,他們都不敢說自己畢業。

燕乾用憐惜的眼神看了孔佑一眼。現在孔佑臉上自信的表情,在第一次測驗後,大概就會消失吧。

果然,半日之後,孔佑臉上所有的表情都消失了,變得一片空白。

四書五經這一塊他完全沒問題,甚至天文地理他也略有涉獵,但其他試卷,他幾乎連題幹都看不懂。

“已經不錯了。”朱標評價,“至少你五位數加減法都會做。”

孔佑不敢置信:“不錯?”

朱標安慰道:“你的學識確實不錯,只是我教導的知識,其他人不會教導,所以你才一無所知。慢慢學,不急,你還年輕。”

孔佑心情復雜極了。他記起老師朱標與他同歲。

朱標再次安慰:“別看你的同窗們畢業得很早,那是他們已經學了十幾年了。你才剛起步。你基礎好,用不了十幾年。你也不需要什麽都學會,我會根據你的擅長和愛好為你制定課程。不過官學的啟蒙課本你還是多看一下,哪怕當雜書看,開闊眼界,總不會有錯。”

孔佑心情更加復雜,拱手道:“是,老師。”

朱標笑了笑,道:“放輕松些。先好好休息幾日。有什麽住的不習慣的地方,直接說,不用客氣。我猜你可能人生地不熟,有些拘束,先介紹幾個可能和你談得來的人……剛說到他們,人就來了。”

劉璉、宋璲和朱同攜手過來時,手中還抱著一摞書。

朱標疑惑:“你們幹什麽?”

劉璉道:“他可是孔家人,一定對聖賢書很了解,我們特來討教!”

朱標:“……”你們是來討教,還是來找茬?

文人的友誼就是吵出來的,朱標十分同情地看了孔佑一眼,拉著燕乾離開了。

“希望孔佑能承受得住第二次打擊。”朱標道。

劉璉、宋璲和朱同的本事可不小,放眼整個大明,就是沒有他的教導,也是能直接被他爹授官的水平。

孔佑雖也算個人才,但比起這三人太過稚嫩,就算在擅長的四書五經上,也會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吧。

可憐。

“標兒,你讓他學習之余給你當文吏嗎?”燕乾問道。

朱標搖頭:“讓他去公學。他不會缺當官的經驗,他缺少的是貼近百姓的機會。孔子周遊列國,眼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民生。現在的孔家太高高在上了。”

燕乾道:“好,我去安排。”

朱標道:“這個我會讓其他人安排,燕叔叔,我有其他事交給你。他們終於做出了一台能在地上行走的機械,是時候開發東北了。我希望你能去東北屯田。”

現在東北還是蠻荒之地,人煙稀少。若要開墾,最適合的是軍屯,也就是後世的“兵團農場”。

後世沒有人不知道東北的黑土地有多肥沃,所以現代很多人不種田的人都疑惑為什麽東北直到近現代才開發。

朱標穿越後實地考察,才知道不是古代人無知,放著大好的土地不開墾,而是沒有這個能力。

以華夏人民的種田本事,山尖上都能給你種上東西,住在東北的人,怎麽可能不種田?東北田地少,問題就出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它們太肥沃了。

見過黑土地的人就知道,黑土地因為過於肥沃,所以泥土十分黏稠,仿佛混著油脂一樣。這樣的泥土,別說人力,連畜力都很難開墾。

從華夏文明起源就可以看出,種植業最先興起的地方都是土壤較為松散,可以人力輕松翻動的地方,比如黃土地。

隨著鐵器和耕牛出現,百姓們能種植的地域也逐漸擴展,從南到北,現在連雲貴也已經被開墾成了良田。

東北不僅土壤質地十分黏稠,還因為太過寒冷,一年只能收獲一次。如果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開墾,農民費盡心力種出的糧食還不夠他們的口糧。東北森林資源豐富,種田還不如漁獵。

即使是現代,東北產糧地也基本靠大農場,是幾個產糧地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因為這個原因,朱標沒有告訴他爹去開發東北,只是維持原狀。

現在,開發東北的時機終於來到了——經過這麽多年的嘗試,在女子科學院的理論支撐下,工匠們終於克服了難關,將燕肅的圖紙和內燃機結合了起來,做出了第一台大型機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