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青史留名不搶碑文(第3/4頁)

張昶正糾集一群人上折子,試圖阻止朱元璋亂跑,讓朱元璋乖乖待在應天,按照史書中帝王的規範當一個老老實實的皇帝。

朱元璋只督促張昶快點為脫脫立傳,並以此為理由“暫時”解除張昶的實職,讓張昶安心寫文章。

張昶似乎意識到了什麽,整日閉門不出,終於安靜下來。

張昶沒有閉門不出的時候,應天新建立的朝堂好像人人都在反對朱元璋不好好當皇帝瞎跑;張昶一閉門不出,朱元璋耳朵突然就清靜了。

他感慨,這就是標兒所說的“少數人發出了多數人的聲音”吧。

“你這什麽表情?我跟你說,我已經決定設北平為北京,應天為南京,和元朝的大都、上都一樣,弄兩個都城!”朱元璋為自己突然冒出的好主意得意洋洋,“這樣那群人總沒話說了。”

燕乾倒吸一口氣:“北平為北京?!北平臨近草原,是邊陲重鎮啊!”

朱元璋道:“對啊,我和我家標兒親自鎮守邊陲,我看哪個不長眼的敢過來!我現在沒錢打到草原深處去,他們自己伸頭來挨揍,這不是剛好?”

燕乾:“……皇帝和太子鎮守邊陲,聞所未聞。”

朱元璋樂道:“乞丐當皇帝,不也聞所未聞?好了,就這麽定了。”

燕乾再次無語。

皇上為了找一個能盡可能陪伴在標兒身邊的借口,真是什麽餿主意都能出。

希望能有人阻止得了他。

但這時候,最賢惠理智的馬皇後都閉口不言,做好了搬家北平的準備。其他人感到不妥,也不知道該說什麽。

就算有人反對,但朱元璋麾下官銜最高的那批人都在那裏閉著眼喊“天子守國門,是從古未有之壯舉,皇上英明!”,現在又沒一個張昶帶頭唱反調,他們也只能無奈地任由朱元璋胡來。

沒辦法,朱元璋麾下官銜最高的那批人都知道太子已經去鎮守北平了。朱元璋下不下這道旨意,未來天子就在北平坐著,難道北平還不配成為“北京”嗎?

倒是有人想把陳標調回應天。但當有心疼陳標的人如此上奏時,遭到了不知道陳標身份的眾位將領一致抨擊。

他們認為,北平是陳標打的,是陳標守的。現在北平稍稍安穩了,怎麽能奪陳標的職,讓陳標回應天當個閑散官員?這是寒了功臣的心!

而且北平是元朝的大都,那裏的百姓已經習慣了元朝的統治,很難教化。現在北邊的百姓只服陳標,換一個將領去鎮守,恐怕會引起民亂。

心疼標兒的叔叔們被打成了妒賢嫉能的小人,他們嘴角抽搐,委屈挨同僚的罵。

為了這事,甚至還有老兄弟直接打上門來,痛斥“你怎麽變成了這樣!你以前不是這樣的人!”。

康茂才:“我差點被揍。”

花雲:“我他媽當即想給他們幾拳!”

廖永安扶額:“我都不知道我弟弟這麽能罵人。”

湯和疑惑:“等等,徐達呢?”

朱元璋心腹們開會,發現徐達不見了。

他們找到徐達府上,才知道徐達偷偷去了北平,坐的就是朱文正、李文忠和陳英乘坐的那條船。

偷偷去北平,就不帶你們。徐達還給好兄弟湯和、周德興留了小紙條,差點把兩人氣暈過去。

說起朱文正、李文忠和陳英三人,他們被朱元璋耍了。

朱元璋自己去了北平,卻告訴三位凱旋的義子自己在應天,讓他們先回應天述職之後再去北平。

三人一回應天就被扣住,代替朱元璋鎮守應天,因為朱元璋去北平了。

別說朱文正氣得當即跳著腳罵人,連脾氣最好的陳英都忍不住在心底暗罵了了幾句。

李文忠兩眼無神:“義父居然騙我?義父居然騙我?義父居然騙我?!義父你怎麽能這樣!!”

他因為敬愛的義父的背刺,遭到了極大的打擊。

當年家裏鬧饑荒,李貞帶著李文忠在生死邊緣掙紮了許久,才找到了朱元璋,活了下來。

李文忠從小被李貞耳提面命,讓他多學習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私下很沒有架子,但無論大事小事都不愧為李文忠的敬仰對象。李文忠還是第一次在“大事”上遭遇朱元璋的背刺。

義父!舅舅!你都當皇帝了!怎麽能騙人!

朱文正罵罵咧咧:“別的皇帝是把將領騙回來殺,我們家的皇帝是把將領騙回來幫他守家,自己好出門。史官呢?!這還不快記下來!讓我們這個大明皇帝遺臭萬年!”

正式兼任史官的葉琛挑了挑眉頭。

記錄記錄了,已經在記錄了。等太子歸位,我就把這件事寫進《明太祖實錄》。

不過這件趣事是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就不好說了。

三位義子有的直接當場罵罵咧咧,有的心裏暗罵幾句,有的還在那絮絮叨叨“怎麽能這樣”。朱元璋大概也發現自己做的有點不對,所以過了一月,讓常遇春和李善長暫時暫代三人的事,讓三人回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