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不同的主公和謀士(第2/5頁)

施耳耳邊頓時嗡嗡響。

他真想拎起桌上硯台,反手拍張士誠腦袋上。

不讓你幫陳友諒,你就要幫朱元璋?你腦袋裏就只有一根筋嗎?!

施耳壓抑住心中的暴躁和鄙視,道:“主公應當兩不幫,坐山觀虎鬥,看朱元璋和陳友諒兩敗俱傷。主公可接受陳友諒邀請,做出要攻打朱元璋的姿態,逼迫朱元璋與主公通信求和割土。”

張士誠拽了拽胡子:“如果朱元璋不肯求和呢?”

施耳陰狠道:“那主公就整裝待戈,等朱元璋和陳友諒戰事焦灼,立刻同時對朱元璋和陳友諒出兵,逼迫他們做決定!若他們大軍回返,就掠奪人口和財產而歸!如果他們派人求和,就與他們討價還價,占得一二要塞,不把他們逼迫到極致,讓他們繼續打!”

張士誠仍舊有些猶豫:“如果他們一方迅速敗了,那我們的算盤不是落空了?”

施耳還沒說話,一人開口:“陳友諒勢大,朱元璋頑強,此戰應當難分勝負。若有一方速勝,定是合了天時地利,非人力為之。任何戰略都會有風險,我等只為主公獻策,言明得失。主公英明多智,我等不敢為主公斷。”

施耳看向那個開口說話的人,插話的人名叫陳基。

陳基是大儒黃溍的學生,隨老師遊學京城時,直接因為才名被授予授以經筵檢討一職,即宮中大學士,陪皇帝讀書、為皇帝起草詔書。

陳基因為獲罪避歸吳中,被張士誠請出,為張士誠起草文書。

平時陳基很少主動獻策,多是悶頭為張士誠潤筆,和銳意進取的施耳完全不同。今日他居然當著出頭鳥,讓施耳有些疑惑。

張士誠點了點頭,道:“說得也是。你們再多獻幾個策,我回頭再看看。”

張士誠這麽一說,施耳眼中閃過一絲黯然,默然回自己的座位。

群賢們倒是非常高興、

如果施耳一個人把話都說完了,還有他們什麽事?

大家紛紛獻策。他們雖都不支持張士誠幫陳友諒打朱元璋,但內中各有謀算。

有的人如施耳一樣,認為朱元璋不足為懼,陳友諒勢大,不能讓陳友諒更加強盛;有的人認為有朱元璋作為抵擋元軍的屏障,元朝廷才會讓張士誠繼續安穩下去;有的人認為要留著朱元璋這個蠢貨當對照組,張士誠才能迅速收復民心……各說紛紜。

張士誠被說服了。不過他還是為了自己主公的威嚴,說之後再做決定。

施耳離開時,追上陳基,邀請陳基同車。

他上馬車後,問道:“敬初,你當時為何阻攔我繼續獻策?”

正閉目養神的陳基睜開眼,淡然道:“主公是剛愎自用之人,你若說得太多逼得太緊,他會反其道行之。”

施耳啞然。他的表情有些頹然。

陳基在心中嘆了口氣,對施耳拱手:“施公,你何必對他如此上心?難道你也真信了那些人說張士誠是明主的話?”

施耳比陳基大近二十歲,但施耳性子耿直偏激,道:“敬初!你被主公賞識!怎能在私下如此說主公!”

陳基冷哼:“你既然不喜,那就去和主公說,我背後說他不是明主,讓主公砍了我。”

說完,陳基繼續閉目養神。

施耳立刻收起憤怒表情:“開個玩笑,別生氣。”

陳基瞥了施耳一眼,不說話。

施耳自顧自地說道:“希望主公不要貪圖朱元璋的地盤,聽從陳友諒建議。陳友諒,小人耳。他前腳破朱元璋軍,立刻就會揮師繼續東進。主公麾下將士貪圖享樂久已,沒有朱元璋作為屏障,恐怕離敗走不遠。”

聽了施耳的話,陳基再次冷哼了一聲:“你這話不用和我說,和你的好徒弟說。你的好徒弟太積極了,之後恐怕招禍。”

施耳無奈道:“貫中有志圖王,他已經認定主公是他真主,我這個老師勸也勸不得。”

陳基聞言,深深嘆了一口氣:“我何嘗未期盼主公是真主?只是主公現在……唉。”

施耳和陳基願意輔佐張士誠,是敬佩高郵之戰中那個拒百萬元兵與城墻外的大英雄。

那時張士誠一無所有,元朝廷多次招安,他都嚴詞拒絕。

他一直堅守到元朝廷自己內亂,帶著僅剩的千余名還能戰鬥的兵士出城拼殺,號稱百萬之眾的元兵潰敗。

這是如何英雄氣度?!怎能不令人心折?!

世上最令人痛心的不是英雄遲暮,而是英雄彎下了他的脊梁,低下了他的頭顱,變成了一個庸碌享樂的人。

施耳和陳基每每看到張士誠與一群吹捧他的文人們褻玩藝伎的小腳,做什麽掌上舞,心頭都在滴血。

但他們畢竟曾經深深仰慕過張士誠,所以即使已經失望,仍舊會竭盡全力為其出謀劃策,期盼張士誠能變回原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