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征戰九州園[三](第2/6頁)

要是按照燕軍之前攻打整個北方的推進戰略,估計不出三個月,以南邊的水京也會被燕軍攻破。所以現在在輿國的現狀,無論是否投降燕國的人都極其重視皇家女眷的一舉一動。

甚至有的人已經開始盲從了。

輿國尚京,還有北方其他五個省府,這些地方的人在獲得紡紗車後,不斷織布,無論是男女都加入進去了。

還有修路,輿人哪怕是為了口土豆紅薯都會拼命跑去務工。

一時間,輿國北方在這種紡織修路的推進下,經濟水平有所恢復,民生饑荒也得到了巨大的緩解。

而輿人官員們為了響應燕國女帝定下的政策,他們也開起了公塾,免費教輿人子弟三年學,只是教科本讓輿官愁眉苦臉起來。

現在他們是戰敗國沒有資格講自己國家的歷史。可輿人不學輿輿輿史,那還算輿人嗎?

甚至有盲從的官員直接搬用大燕的教科書教輿孩,這件事傳到尚京上下時,引起了尚京為首的讀書人們的反對。

讀書人們不怕死地上街□□,大罵輿國官員吃裏扒外,數典忘祖,還有不怕死的罵燕國要他們輿國亡國滅種,狼子野心其心可誅。

大輿的男兒們要有尊嚴,不能忘本,忘記自己是誰要站起來反抗燕國。

不得不說讀書人出馬,輿人這幫的風聲果然改變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以讀書人的聲音為主流,去聲援他們。

逐漸地修路的人也少了。

這讓常子龍十分驚奇道:“趙思齊,你說他們吃飽喝足也就算了,怎麽還想著反抗我們?他們就那麽有骨氣?”

有骨氣?他們燕軍打進來的時候可沒見過幾個有骨氣為民的,倒是這幫輿民的赤誠之心讓他刮目相看。

趙思齊便道:“這些人才是真心為自己的家園著想的。”

他佩服的同時也得警惕這幫人,借機鬧事。

很快這件事傳進容錚耳朵裏,她正為這幫人給她添加工作量而不悅。

千秋燕給她捏了捏肩,然後她提醒她道:“你該早點適應九州園各種風土人情,那裏的人民信奉什麽,又該如何管理,也許是時候該引導那些年輕人協助你治理輿地。”

容錚便從水利灌溉建設工程抽身出來,她首先召見了禮部尚書,命他負責此事的調度,另外她還讓卯丁協助禮部林尚書。

林尚書作為六部大臣之一,他空降尚京的時候,第一次去的地方是輿國當地最為出名的孔廟,他首先祭拜聖人,再之後讓卯丁能為他安排那些年輕人的代表與他商談。

再之後便是邀請冊定教科書的輿官,輿官們面對燕國大臣,他們戰戰兢兢起來,生怕自己選材不好得罪了燕國,讓北方輿人都陷入水深火熱當中。

結果輿官和卯丁沒想到這位林尚書雖然古板點,但卻是個非常公正的人,他個人也有一套規章讓所有人跟著他的腳步來。

最後以裁定的課本有燕史輿史還有衛史,之後便是啟蒙教材,分別是對韻,勸學,訓學三種。可能是小學公塾的關系所以定下後,再傳達那些讀書人。

讀書人們看了後,個別有意義,但大部分是贊同的。

之後便是大公塾和學院的書籍,由於輿國必須采用燕國的科舉制考試,所以林尚書直接將燕國前年科舉的試卷和書籍拿了過來。雖說只能參考沒有其他什麽作用,但起碼能讓輿地讀書人了解到燕國的科考。

輿國現在沿用的是舉薦制,和半科舉制,現在舉薦制不能用了,全改為科舉制的。

讀書人們聽說科舉制後,很多利益群體都持有反對意見,但林尚書態度強硬,傳達了燕國女帝對公平科舉的重視,所有人不能違背,哪怕你是功勛子弟也不行。所有人必須一視同仁。

林尚書的態度非但沒被抵制,相反不少輿國寒門子弟紛紛追捧這個制度。

而明年就剛好是三年一度的科考了。林尚書命令輿國讀書人能在這一年讀什麽書都盡量讀,不管能否考中,都應該參與第一次科考。

並且他還親自給輿地讀書人劃分了大概的考試範圍,雖說這範圍大到無邊,但起碼讓不少讀書人定下心回家讀書。

讀書人們得到了滿足,他們就沒有再抗議了,很快教科書也定下來了。

林尚書花了半個月就處理了這事,甚至還安撫住了輿地用腦的人的心,林尚書就獲得了容錚的稱贊,接著她命令林尚書負責與輿地政界溝通。

尚京被攻陷的二個月後,恰逢是七月份了。

眼看還有三個多月再度進入秋收了,容錚又莫名其妙想起原著內說她一年一統天下的,然後她算了算自己拖的時間都快二年多了。

但是多數是浪費在當地建設上,俗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她不僅要獲得輿國,還得將輿國百姓也一並收下,既然收下了那就是她的子民,自己的子民豈能不管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