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進城(第2/2頁)

“青山,出門在外,一定要小心啊!”

身後,傳來母親的叮嚀,兒行千裏母擔憂,這話一點不假。

她並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天南海北的,差不多把全國都跑遍了,可不是第一次出門的愣頭青。

從夾皮溝到公社,將近二十裏路,全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

遇到好走的地方,劉青山就騎一會兒;太顛簸的地方,就推一陣,累了就等等後面的小哥倆。

倒不是他圖輕省,霸著自行車,而是後面那倆小夥伴,真不會騎車,推車都能推溝裏。

車上還坐著爺爺呢,劉青山可不放心把自行車交到他們手上。

花了將近兩個小時,才到了青山公社,道路也換成了沙石路,道兩邊的房屋建築,也都變成了磚瓦結構。

這些是公社一些主要的單位:衛生院,食品站,馬站,收購部等等,當然,還少不了最吃香的供銷社。

隨處可見墻上寫著或者印著的標語:供銷社當然寫“保障供給”,衛生院則是“計劃生育人人有責”。

劉青山就不明白了:人人有責,幾歲的小娃娃也有責啊?

公社院墻上的標語最醒目,是用水泥刻的字,然後刷上白灰,寫的赫然是“農業學大寨”。

劉青山就從這個標語旁邊的大門進去的,然後把村裏開的介紹信,換成公社正規的介紹信。

這年頭,要是沒有介紹信,絕對是寸步難行。

吃飯沒人搭理你,住店也不理你,你說你怎麽活吧?

至於理由,當然不能是去春城買花,那樣人家根本也不給你開啊。所以,只能把爺爺拉出來:治眼睛。

而且,劉青山也確實是這麽打算的,無論如何,他也要想法子給爺爺做個白內障手術,這一世,不能再讓爺爺繼續失明了。

開完介紹信,也到了晌午,劉青山就在公社食堂買了四個大白饅頭:五分錢再加二兩糧票一張。

又花了一毛二分錢,上來一大盆雞蛋湯,劉青山先給爺爺盛了一碗,剩下的,小哥仨分了。

老爺子一碗湯一個饅頭就夠了,剩下的都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主兒。

平時過年過節能吃一頓白面饅頭就不錯了,這點哪夠啊,所以空閑的腸子,還是用帶來的貼餅子湊數吧。

劉青山咬了一口大饅頭,松軟而又有嚼勁,帶著面粉發酵之後的香味,細嚼之後還有淡淡的回甘。

你說,後來咋就吃不出這個味了呢?

一共花了三毛二分錢和八兩糧票,四個人也算吃飽喝足。

出了食堂,大頭和二彪子興高采烈地推著車回去了,劉青山和爺爺則在道邊的樹蔭下等客車。

這一天就一趟,萬萬不能錯過。

好不容易,客車來了,上車買票,女售票員一瞅劉青山還挑著擔子,掛著倆花簍,就橫眉立眼地吆喝道:“把東西放車上邊的馱貨架上!”

這個年代,服務業的服務態度普遍都不怎麽好,人家都是吃公家飯的,感覺高人一等。

對了,這會兒的大客車,都是在外面的車頂上,有裝貨的架子。

乘客取放貨物的時候,要從車後邊的一個小梯子爬上去,把貨物放好之後,最後再罩上一個繩子編的大網。

花簍裏面裝的可是寶貝,哪能放車頂上,萬一顛噠掉了咋整啊?

劉青山就笑著套近乎道:“姐,你看你長得這麽俊,要是不瞪眼睛,肯定更好看。”

撲哧,女售票員被他給說樂了,擺擺手,叫他上了車。

看來出門在外,嘴甜點還是有必要的。

一路顛簸顛簸,搖搖晃晃到了縣裏。

透過車窗,劉青山打量著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小縣城:沒有高樓大廈,最高的樓房也就四層。

路上的行人,也大多騎著自行車,車把上掛著個兜子,一臉的祥和滿足。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色,生活節奏還沒有飆起來,人們的生活雖然艱苦樸素,但是有滋有味。

要是單論幸福指數的話,估計這時候的人是最高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不是很大。

一路走馬觀花,劉青山也沒琢磨出來什麽短平快的賺錢方式。

就連原本來縣城賣菜的打算,都有點動搖了,因為路過菜市場的時候,他意外的發現,竟然很繁榮,根本輪不到他當出頭鳥。

這兩年,上邊的政策松動了,於是早就憋得狠的人們,爆發出了空前的熱情,一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