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第3/4頁)

“那一年,在江南的嘉興江面上,明朝官員截獲了一艘詭異的船只。它來自東瀛,卻裝滿了東北人參。”

東北人參好,世人都知道。

但它怎麽會出現在東瀛船上?東瀛又不產東北人參,而且這一船人參還被運到江南。①

回溯以往,明朝與女真族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人參交易買賣。

購買數量之大,以萬歷十二年的記載舉例。僅鎮北關一個關口,在三月一個月的交易就有一百六十九斤,價值兩千多兩白銀。

人參成了女真族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樣的互市貿易,因為戰爭結束了。

崇禎十五年,後金與明朝在山海關的戰爭已經非常激烈,原本的商路斷了就要找新的辦法。

“那艘船裝的人參價值十萬兩白銀,當年明廷的一年財政也就三百萬兩白銀。”

胤禛說到,“如此巨額的交易,後金作為賣方得到了太宗皇帝默許,打仗需要錢。明朝方面也是有人要買,對人參的需求不能斷。於是暗中形成了一條三角路線。”

後金從東北走海路,將人參交給東瀛。東瀛轉運,把貨船開到了江南。這就能解釋為什麽東北人參在東瀛的貨船上。

這樣一條走私貿易線路,終結於明亡之日。

六十年過去了,那些舊事幾乎沒什麽人知曉。

胤禛卻在聽聞鬼船故事後,冒出一個不詳的猜測,有一條不知情的海上運輸線悄悄出現了。

如果真像於家兄弟說的,沒有對事實添油加醋,鄭小妹是親口說了那些瘋話,那麽真相很可能藏在瘋話中。

“故事裏出現了侏儒禿頂鬼,而東瀛人長得矮,東瀛武士的發型又是中間都剃光的月代頭。所謂說著詭異的音調,正是沒能聽懂的東瀛話。”

胤禛將故事與現實一一對照,“至於奇異的香味,我猜測很可能是大批量的人參散發參香。最關鍵是鬼船的模樣。寶船很大,漁民們買不起,那更像是大商人用的渡海海船,還點著東瀛人喜歡的白燈籠。”

武拂衣聽了這番分析確實符合邏輯,也認同胤禛的猜想。

“鄭小妹撞破秘密,對方想要殺人滅口,死亡的威脅讓她瘋了。哪怕跳海逃了出來,但神志變得不清醒。”

這事卻沒到此為止,因為只有死人才能不泄密。

對方沒有明目張膽地直接提刀殺入村子。趁著暴雨連天沒有目擊者,潛伏在鄭家附近,當看護離開就把高燒的鄭小妹擄走沉了海。

武拂衣推測下去,“當夜,村民們也去海邊看過,暴雨天沒能發現鬼船蹤跡,因為海船早就開走了。

加之鄭小妹神志瘋癲,大家認為她失去了哥哥後過度悲傷而自我了斷,最終只留下了鬼船的傳聞。”

鄭家兄妹就是普通百姓,相依為命也沒其他親人。而很多情況下,民不舉官不究。

即便是縣衙給驗了屍體,只要沒發現鄭小妹身上有溺水之外的傷勢,那也就不會再深入調查這起案子。

縣衙對於所謂鬼船一無所知?

大批貨物入境,總需要有人對接,又不是瞬移到倉房內。

於家村與貝殼村所隸屬的縣衙也許不知情,因為鄭家兄妹出事前後幾年都沒有另一則鬼船傳說。

如果真的存在東瀛商船,可能是由於飚風,也就是後來說的台風天氣影響,船只偏了航道,意外出現在了貝殼村沿海被鄭家兄妹撞破秘密。

貝殼村所歸屬的縣衙不知情,原定的卸貨點卻說不準是否存在官商勾結。

話又說回來了,什麽樣的走私貨物需要殺人滅口呢?

胤禛之所以猜測與東北人參有關,因為相關貿易利潤奇高,以及販賣東北人參有嚴格的規定。

自後金到大清,人參一直都是重要的財政來源物品。

朝廷建立了一套參務管理制度。早期根據八旗駐地不同,負責不同山頭的采摘。

後來,東北參務管理部開始官辦官采,不久後引入了有資質的商戶,搞了官督商辦。

官府每一年會發出執照,持證才有資格采參。這些人參上交官府,對於人參的品質與數量都有標準。

為了保證采參積極性,在年初會先發一筆補貼給采參人,等到年末結算以實際收參數量多退少補。

說是多退少補,到了手的錢誰願意交出去,基本上都是采足了數量。

在這樣一套規定下,山民偷采一兩株私下變賣尚有可能,但如同崇禎年間整船運輸人參就是驚天大案,絕不允許發生。

鄭小妹鬼船案,是意外還是謀殺?

東瀛商船的推測是正確的?如果是,船上販賣的又是什麽東西呢?即便不是人參,也該說同樣有巨額利潤的物品。

武拂衣思考後決定貝殼村是要去的,也將這一番推測酌情透露給弘暉、弘昐知曉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