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眾生皆苦(第3/4頁)

冬天不太冷,春天多雨,夏天再來場幹旱,之後十有八九就會又蝗蟲出現,埋在地裏的蟲卵在冬天沒有凍死多少,春天有雨水的滋潤,夏天又溫暖幹燥,到了時間之後孵化成蟲,往往是一夜之間就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老百姓想不明白這些要命的蟲子從哪兒來,能想到的只有老天的懲罰,蝗蟲也不是蟲,而是蝗神,既然冠上了神的名頭,自然不能隨意傷害。

所以直到唐朝,民間面對蝗蟲時也只會設壇做法祈求上天,直到唐太宗以身試毒生吞蝗蟲,又有宰相姚崇力排眾議讓天下人認識到沒什麽蝗神,蝗蟲也不是殺不得,然後百姓遇到蝗災的時候才開始捕殺蝗蟲。

只是人吃蟲的速度遠遠比不過蟲吃莊稼的速度,而且莊稼在地裏種著沒長腿不會跑,蝗蟲有翅膀,霍霍完一個地方拍拍翅膀就走了,人吃又能吃掉多少。

更何況成災的蝗蟲也不能多吃,這玩意兒身上的帶毒,少量吃幾個還行,吃多了只怕要把命都丟掉。

蝗蟲糟蹋了莊稼就去禍害其他地方,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並不長,最可怕的不是蝗災,而是緊隨其後的饑荒。

夏天的蝗蟲把地裏的莊稼吃的幹幹凈凈,老百姓還能靠家裏的余糧生活,實在不行,進山打獵捕魚摘野果也能撐幾天,等到當年寒冬臘月再也找不到東西吃,那才是真正的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一年的收成被蝗蟲糟蹋光了,存糧經過夏秋兩季也吃的差不多了,大冬天的山裏也找不到東西可以果腹,如果沒有官府救濟,凍餓而死的百姓會有多少簡直想都不敢想。

更可怕的是,蝗災不會只出現一年,蝗蟲需要孵化,往往第一年的時候不會大肆蔓延,但是旱災經常連續好幾年,蝗蟲的幼蟲喜歡溫暖幹燥的環境,孵化出來的蟲子越來越多,這時候處理不好才是蔓延州郡的大災。

蟲子多,蟲卵就越多,蟲卵多,第二年的蟲子更多,如此連綿許多年,再厚實的家底也撐不住。

冀州、兗州、豫州三地防護得當,這些年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蝗災,但是他們只能管得了他們自己,管不住別的地方的蝗蟲,為了發生天災的時候官府能夠盡快起到作用,他也得盡快將北方州郡掌握到手中。

這年頭的醫療水平低下,傷寒瘟疫隨隨便便就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慘狀,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想讓百姓為了果腹拿蝗蟲當正餐,收集起來給雞鴨當飼料還差不多。

原煥皺著眉頭,揉揉額頭緩解噪音帶來的不適,那麽多飛蝗一群又一群,比同樣數量的蒼蠅飛過還令人惡心,“只靠雞鴨還不夠,需得百姓也帶網捕蟲才行,文若公與,快馬加鞭傳令各郡太守,百姓拿曬幹的蝗蟲可以到官府換同等重量的糧食,田裏尚未孵化的蟲卵也一樣,蝗災天降,無論如何不能坐以待斃。”

天命靠不住,他們只能盡人事,只要人還活著,總能有辦法比蝗蟲活的久。

蝗蟲不容易儲藏,曬成幹之後縮成一團也不大,雞鴨能夠一口一個的小蟲子,想想也知道不會大的過分,想要用蝗蟲填飽肚子,最起碼要捉上一麻袋才行,再說了,他讓百姓吃,百姓也不一定敢下口,所以還是捉了之後送到官府換糧食最劃算。

百姓驚慌失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官府的信任不夠,不覺得官府知道他們缺吃少穿會救濟他們,畢竟朝廷賑災賑了幾百年,糧食能真正到百姓手上的能有一半的都少見,該餓死的還是要餓死。

原煥出門前特意去糧倉看了一眼,親自比對了賬冊上的糧食數量和糧倉裏能不能對得上,確定他們的存糧能夠堅持到明年新糧下來才真正松了口氣。

如果民間損失太大,他無論如何不會放任不管,糧倉裏的糧食可以再想辦法存,不管怎麽說,人才是最重要的,治下沒有百姓,倉庫裏留再多糧食也沒有用。

幸好之前沒被金銀迷花了眼,底下人去各地販鹽時也以糧食交易為先,不然糧倉裏的糧食一直只出不進,到了蝗災來臨的時候糧倉裏沒有足夠的糧食,那才是真正的手忙腳亂束手無策。

荀彧和沮授聽命應下,看他們家主公臉色不好,忍不住勸他先回府歇息,“主公,外頭風大,蝗蟲不是一日能解決的事情,您要保重身體才是。”

“無妨,我還撐得住。”原煥搖搖頭,站在那裏又看了一會兒,然後才轉身準備回去,“文若,回去準備些祭天之物,下個月初一,我們在城外祭祀天地。”

荀彧沒有想太多,只是點點頭表示自己記下了,天災降臨時需要祭祀天地來請上天息怒,古往今來都是這麽做,如今鄴城有天子,不管是天子還是他們家主公,這個時候祭祀天地都能穩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