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眾生皆苦

飛蝗肆虐的消息傳到冀州時,整個冀州一片嘩然,關中的蝗蟲已經成災,禍及冀州只是時間問題,若是蝗蟲數量多,甚至可能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將整個大漢這季的收成全部糟蹋完。

蝗蟲還沒到冀州境內,整個冀州已經人心惶惶,好在原煥早有準備,不至於在天災真的降臨時手足無措完全不知道該怎麽辦。

漢末這段時間天災不斷,他記不清哪年哪月有什麽災,只知道造成人口銳減的不管有戰爭,還有瘟疫、幹旱、蝗蟲等各種令人防不勝防的意外。

瘟疫頻發,旱災不斷,蝗蟲什麽時候會來誰也說不準,但是只要夏天遇到大旱,十有八九都會有蝗蟲肆虐,天災不知什麽時候到來,理應未雨綢繆而非臨渴掘井,防患於未然方是正道。

早在曹操剛接手兗州的時候,他就已經下令讓百姓蓄養家禽,春日播種之前先查看田裏是否有蟲卵,在春耕之時先把地裏可能有的蝗蟲卵塊挖出來燒了,然後再種上莊稼。

冀州、兗州、豫州這兩年都有防備,百姓不懂為什麽要喂養雞鴨,春耕之前許多人懶得翻看土地,官府就下令強制喂養。

每年的雞鴨由官府高價收回,地裏翻出來的蟲卵搜集起來送到官署也可以換糧食,對老百姓來說,再多命令都不如到手的糧食來的有動力。

雞鴨可以自己捕食,散養在外面不怎麽費心,就算不放心散養,圈在院子裏也花不了多少功夫,春耕時翻土本就能讓莊稼長的更好,費點力氣挖蟲卵就能從官府換糧食,比辛辛苦苦侍弄莊稼來的輕松多了,家裏青壯年多的人家不光挖自家的地,連沒有開荒的荒地都沒有放過。

這幾個地方收攏流民用的是以工代賑的法子,往日裏需要征農夫來加固城池修繕水渠,這兩年流民多,不需要特意從本州征調民夫,只流民就足以將活兒幹的七七八八。

征調而來的民夫可能會躲懶,流民不一樣,這些逃難的百姓經歷過戰亂、饑荒,為了有一口吃的什麽都能做得出來,幹活效率比征調民夫高了不少。

是以往年中原一帶雖然也有過旱情,但是各地水渠修繕得當,再加上官署反應快,倒也沒有遭受太多損失,糧食產量甚至比前些年沒有旱情的時候還高了些。

原煥在冀州的時間已然不短,又有荀彧等人輔佐,下達的命令基本沒有人敢敷衍,他們這位冀州牧看上去溫和得體,手段卻和溫和二字根本不沾邊。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頭的官不可能深入到鄉裏村裏查看情況,官府剛剛下令讓民間興修水利多養家禽的時候,不少人嘴上答應的好,實際上陽奉陰違根本不上心。

修水渠引水防旱他們理解,可是養雞鴨幹什麽,人都吃不飽飯還養什麽雞鴨,吃肉多奢侈,就算養上一年可以去官府換錢,這一年下來伺候完莊稼還得伺候雞鴨,哪兒來那麽多時間伺候完這個再伺候那個?

反正官府沒有強制說雞鴨養大了之後必須送過去換錢,大不了先把雞崽子鴨崽子燉湯,到時候萬一有人來問,就說養大之後自己家孩子想吃肉所以殺了解饞,再不濟說家跑丟了也成。

原煥早猜到有人會陽奉陰違,在讓人分發雞崽鴨崽的時候特意加了條命令,膽敢隨意糊弄者,來年家中所有收成全部上交官府,別人家的糧稅收五成,他們家收十成。

左右官署每年都在賑濟災民,逃難而來的流民可以靠做工獲得糧食,他們原本可以憑借秋收後留下來的糧食悠閑過冬,但是糊弄官府被發現之後,就只能和流民一起靠雙手來獲得過冬的糧食。

逃難的流民初來乍到什麽都沒有,只能冒著嚴寒幹活謀生,本地人有田產有積蓄還跟他們一起大冷天的出來做工,莫不是腦子有問題?

樸實的老百姓沒那麽多壞心眼,最多只是不樂意跟腦子有問題的人打交道而已,知道那些人為什麽淪落到大冷天的和他們一起做工後,簡直是把嫌棄兩個字寫在了臉上。

如果是家裏人多糧食不夠吃需要做工來補貼家用他們還能理解,因為犯錯被官府加重稅收才淪落到這種地步,不遠著點他們還怕接下來被連累呢。

一來二去,受到懲罰的人不在少數,郡縣加固城防的速度都快了不少,原本春天才能幹完的活兒,有這些受罰的人的加入,當年冬天就能收尾。

原煥到冀州之後極少有嚴厲的政策,官府上下都以為他脾氣好不會生氣,沒想到真到了要罰的時候一點也不手軟,親眼見到那些陽奉陰違之人的下場之後,之後再也不敢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別管州牧大人究竟想幹什麽,他們聽吩咐照做就是,聽不懂是他們愚笨,自己笨自己知道就行,沒必要說出來丟人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