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烽火不熄(第4/6頁)

朝廷那邊不出所料,王允派鐘繇前往豫州,鐘元常在天子身邊待的時間不短,對朝中的拉幫結派深惡痛絕,這次回到豫州當州牧,有九成的可能不會再管長安之事。

裴潛的本事在哪兒擺著,再加上荀彧的人情,鐘繇到豫州之後也禮節性的給他回了封信,信上的意思沒有太明顯,只是說曹孟德將兗州治理的很好,他之前奉皇命前往兗州傳旨,見到兗州百姓安居樂業,心中異常感慨,如今他回到豫州為官,當事事以曹兗州為榜樣。

事事以曹兗州為榜樣,曹兗州的豐功偉績有哪些應該不用多說。

豫州有鐘繇和裴潛,不管他們兩個怎麽相處,至少都會維持表面的和平,等到表面和平維持不住了,調走一個就是。

單獨拎出來都是能鎮守一方的猛人,天底下需要平定的地方很多,不怕人多,就怕不夠用。

*

長安城,司徒府上一片寂靜。

王允臉色鐵青站在書房,拳頭緊了又松、松了又緊,如果眼神能殺人,這會兒他面前已經血流成河了。

郭圖和陳王劉寵也是個不中用的,十幾萬大軍說散就散,別說讓袁術傷筋動骨,人家連油皮都沒傷著,還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了。

現在可好,漢室宗王手裏有兵的本來就沒有幾個,如今劉寵死了,再想找人給袁術使絆子都找不著。

劉表也是道貌岸然,劉寵發兵的時候眼看著他也要攻打南陽,聽到劉寵兵敗的消息就立刻撤兵,甚至連朝廷派去的天使都不加理會,就這還漢室宗親,他對得起劉家的老祖宗嗎?

王司徒最近是事事不順,眼看著就要秋收,關中沃土千裏,只要賦稅收上來,今年秋冬就能熬過去,偏偏夏種的時候遭受戰亂,地裏的收成收到很大影響,朝廷想收稅也收不上來。

不想讓百姓繼續逃亡,至少要免除一年的賦稅,否則關中遲早還得亂。

賦稅收不上來,糧倉又見了底,眼看著連朝廷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再這麽下去,豈不是要他們親自種田謀生?

兩側的親信安安靜靜不敢說話,可是這種時候不說話也不行,眾人沉默許久,眼看王允的臉色越來越不好,終於有人硬著頭皮開口,“司徒大人,陛下那邊又要開倉放糧,這……”

“朝廷的存糧已經見底,哪兒來糧食賑濟百姓?”王允咬牙切齒的擠出一句話,深吸一口氣讓自己穩住,好不容易將心情平復下來,立刻換上朝服準備進宮面聖。

陛下年幼,不知輕重,關中的百姓已經賑濟了許多次,不能再開倉放糧了,所謂救急不救窮,百姓自己不爭氣,朝廷總不能一直養著他們。

王司徒將戰亂和天災拋之腦後,只恨關中百姓不如冀州兗州其他州的百姓,別的地方都能安心種田,怎麽就關中不行,肯定是看朝廷時不時賑災救濟覺得不管幹不幹活都有飯吃,一個二個懶骨頭上來不樂意幹活,所以田裏收成才那麽差。

書房裏其他人也不敢攔,幸好王允進宮不會帶他們一起,他們留下也能松口氣。

長安的糧倉已經見底,也不知道他們的俸祿能不能按時發放,要不發不下來,他們也得另謀出路,有官當的確好,但是命都沒了,再大的官又有什麽用?

不是他們不忠君,只是保命更重要,人總要先活著才能考慮其他事情。

長安宮城裏和外面一樣,蕭條破敗靜悄悄的,許久聽不見一聲響兒,宮裏的宮女太監不多,走路也不敢發出聲音,王允早已習慣這兒的寂靜,健步如飛一路來到皇帝寢宮,直到門口才想起來讓人進去通報。

劉協安安靜靜待在寢宮讀書,十二三歲的小少年有著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沉靜,平日裏也不喜歡出去走動,楊彪盧植等人過來的時候會給他帶些書簡,兩位都是大儒,即便是太平盛世也有資格來教導皇帝,只是如今皇帝不像皇帝,臣子不像臣子罷了。

自從王允掌權,最開始還會按時上朝,後來慢慢的就沒有上朝這個流程了,就算上朝他也說不上話,不如不來,朝廷有什麽事情都去司徒府上匯報,也省得王司徒一把年紀來回奔波。

長安城有宮城,但是幾百年不曾住人,修繕之後也只是勉強能住,論起舒適甚至還不如城裏的富家宅子,劉協也不在意這些,他是個隨遇而安的性子,能活著就行,其他要求不多。

朝中上下以王允馬首是瞻,只有盧植、楊彪幾個老臣依舊堅持以天子為尊,只是他們畢竟年紀大了,月前盧植病重離世,盧尚書一生節儉,臨終前只讓兒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下葬時只留了貼身單衣,楊彪送走老夥計,感慨之余也小病了一場。

劉協沒法出宮,不能給盧植送行,只能在宮裏偷偷祭奠,聽聞楊彪也生病後惶恐更甚,連忙派人去楊彪府上讓他好好休息,千萬別熬壞了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