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舉世皆濁(第2/4頁)

老爹說的果然不錯,人不可貌相,傳出來的名聲大部分也都名不副實,一個二個的都是被吹捧吹來的,誰信誰是傻蛋。

張遼面上如出一轍的氣氛,仔細去看眼神卻有些飄忽。

虎崽子出來的時候只顧得激動,其他什麽事情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有些事情主公就沒和他說,比如送到他們府上的求救信很有可能是被人掉包之後的信,傻小子就還不知道。

幸好不知道,傻小子不像他這麽見多識廣,演技肯定也比不過他,這樣真情實感的生氣再好不過,畢竟再卓越的演技也比不上下意識的真實反應。

孫策罵罵咧咧想揍人,太史慈心裏更加愧疚,張遼作為援兵主將,頗有大將風範的拍拍他們倆的肩膀,讓他們不要把事情放在心上,“既然孔北海說我們心懷不軌,我們先離開便是,接下來的事情由我家主公親自派人和孔北海交涉,若孔北海欺人太甚,我家主公也不是軟弱無能之輩。”

太史慈捏緊拳頭,事到如今,他說什麽都不妥。

張遼把想要開口的孫策拉到旁邊,攬著太史慈嘆了口氣,“我等回中山給主公復命,子義接下來還留在孔北海身邊嗎?”

孔融這次做事兒實在不地道,如果真的留在北海,他們站在對立面,以後可能會在戰場上想見。

雖說都是各為其主,但是以前能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變成兵刃相向的敵人,心裏總會有點不舒服,子義肯定也是這麽覺得吧哈哈哈哈~

太史慈低著頭,臉色很是不好,“大丈夫在世,當立不世之功,這青州,不待也罷。”

張遼真誠的看著不打算留在青州的心新朋友,“子義好志氣,如今這天下戰亂不斷群雄並起,好男兒當建功立業,為百姓謀太平,子義之勇鮮有能及,遼與子義一見如故,不知子義覺得我主如何?”

別糾結別猶豫,過了這個村兒就沒了這個店兒,兄弟,來嗎?

太史慈這些年也算見多識廣,當然能看出冀州的情況比其他地方都好,只是剛出了這档子事兒,他怎麽有臉去投靠原使君,“慈已犯大錯,無顏再見原使君。”

張遼一看有戲,立刻再接再厲,“子義此言差矣,之前孔北海的錯,何苦往自己身上攬?”

孔融和焦和沒有達成一致,和他這個送信的人有什麽關系,他能在黃巾賊的層層圍困下突破一路來到中山已經不容易,這件事從頭到尾,他一點錯處都沒有。

小霸王被隔絕在悄悄話之外,看著張遼神神秘秘的模樣,平復了火氣後知後覺反應了過來,是哦,主公讓他們想辦法把太史子義帶回冀州,這不就是個好機會嗎。

太史子義本就不是孔融麾下將領,也沒聽說他要投奔哪個牧守,他們家主公禮賢下士廣納人才,這人已經見到冀州和青州的差距,總不能略過他們家主公去找別人。

如果連他們家主公都看不上,這世上還有哪個英雄能被他看上眼?

孫策在心裏嘀咕,蹲在旁邊托著臉不耽誤張文遠來耍嘴皮子,同時琢磨著該怎麽讓孔融知道他這次招惹的是個不能招惹的人。

他們家主公遠在冀州好心給他解圍,可不是讓他蹬鼻子上臉覺得天底下誰都得順著他的心意。

五千兵馬不是少數,亂世之中七八百人已經能拉起大旗成為一個勢力,張遼這五千精銳兵馬,對整個青州來說都是威脅,孔融不滿太史慈請來冀州的兵馬解北海之圍,要不是擔心這些人惱羞成怒強攻進城,他甚至想立刻以國相的名義將他們驅逐出北海國。

青州治所在臨淄,雖然和北海國挨邊兒,但是一來一回也需要時間,焦和匆匆忙忙來到都昌,他拐外抹角才請來的救兵已經離開了北海國。

焦刺史從孔融口中得知發生了什麽,眼前一黑險些厥過去。

他就晚了那麽一會兒,人怎麽還被趕走了呢?

孔融衣冠整齊,板板正正一絲不苟,看到焦和這般反應臉色一變,“太史子義手裏的信,莫不是刺史調換過的?”

他就說那太史子義名聲在外,不可能作出陽奉陰違的事情,若真是被人調換過,也難怪那人離開時氣憤不已。

孔北海不覺得自己有錯,他對袁氏那種所謂名門望族沒有一點好感,袁基改名換姓占據冀州,怕不是打著改朝換代的想法,他改名換姓,將來事成隨時可以改回來,若事不成,袁氏族人說這人和他們沒關系,汝南袁氏依舊清清白白。

哪有這麽好的事情?

汝南袁氏乃是大漢之患,派兵過來也是貓拿耗子假好心,平原相劉備劉玄德怎麽說也是漢室宗親,雖然他和幽州公孫瓚關系匪淺,但是幽州牧劉虞是宗□□宗正,絕對不會像袁氏那般狼子野心。

刺史糊塗!

焦和不會帶兵,可他能成為青州刺史,還是黃巾之亂不嚴重時民殷富實的青州刺史,自然有他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