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舉世皆濁

太史慈找到援兵之後片刻不停返回青州,張遼在中山郡老實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有機會出門,興奮程度比小霸王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他得顧忌他的形象,不能像半大孩子那樣沒個正形。

五千兵馬浩浩蕩蕩跑出冀州,所到之處賊匪遁形,不等他們抵達北海國,聞到風聲的黃巾賊就做鳥獸散,連正面交鋒的機會都沒留給他們。

張遼和孫策來到北海國,看到城外安安靜靜什麽都沒有正失望著,太史慈就黑著臉從城裏打馬出來,看樣子像是剛發過火。

他成功搬來救兵解了北海之圍,難不成有人在這個時候招惹他?

張遼朝孫策使了個眼色,兩個人把怒氣沖沖的太史慈攔下來,勾肩搭背哥仨好的詢問城裏發生了什麽事。

孔融再怎麽沒本事,也不能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就讓黃巾賊打進城,他們來時得到的消息的確是黃巾賊自己跑了,現在都昌周邊連個賊影子都沒有,城裏應該已經安穩了才是。

還是說,孔北海也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讓他們太史兄弟出門求助,回頭困境一解就立刻翻臉不認人。

孔文舉名聲向來不錯,應該不會幹出這種事情吧?

張遼孫策心裏嘀咕,他們倆對太史慈的印象都很不錯,他們家主公也覺得這人能用,讓他們想法子把人帶到冀州,既然主公已經發話,別管太史慈知道還是不知道,在他們心裏這家夥就已經是自己人了。

他們自己人只能自己欺負,除了他們家主公,誰都別想給他們甩臉子。

孫策仗著年紀小,趁現在幹什麽都能說自己年少不懂事,說話很少繞彎子,“子義莫氣,有什麽事情和我們說,誰惹你我們一起去揍他。”

張遼咧了咧嘴,跟著一起名為安慰實則上眼藥,“孔北海頗有政名,現在都昌剛剛安穩,各種事情都要他費心,有什麽做的不妥情有可原,不知道城裏發生了什麽,讓子義氣成這樣?”

太史慈聽到他們倆的話,欲言又止。

他自己倒沒什麽,他又不是北海國的官吏,只是看在母親的面子上前來相助,有什麽不合心意再離開就是,反正他離鄉多年,自己一個人在外面也習慣了。

可他大老遠的跑去冀州,原冀州仁義,派出手下精銳隨他回青州救急,不說讓孔北海多感恩戴德,至少要道聲謝吧。

結果可好,那人聽到救兵來自冀州不說道謝,反而當場變了臉,說什麽他的信不是送往冀州,而是送往平原國。

如果信是送往平原國,原使君看信的時候不可能看不出問題,現在救兵都送來了又說這些,仗著他沒法立刻到中山把信拿回來對峙是不是?

他離開都昌之時情況危機,從平原國一路到達鄴城,在鄴城等了兩日又前往中山,見到袁使君後立刻往回趕,生怕圍在都昌城外的黃巾賊喪心病狂傷害城中百姓。

青州黃巾肆虐,那些賊人之前大量湧入青州時就殺人放火無所不為,不少地方慘遭屠城,以都昌城裏的那些兵力,根本抵擋不住管亥手下的黃巾軍。

他好不容易解了北海之圍,現在卻來說什麽他找錯了援軍,這不是故意折騰人是幹什麽?

太史慈根本不相信孔融的說辭,信是孔融身邊的人給他的,話是他的親信傳的,青州到處都是黃巾賊,平原國的情況不比北海國強多少,找借口好歹找個站得住腳的借口。

他離開家鄉後渡海去遼東謀生,對天下大勢不說了如指掌,也是能說上來幾句的,冀州兵馬對青州來說是外人,平原相劉備是幽州牧公孫瓚的人,幽州兵馬對青州來說就不是外人了嗎?

張文遠帶兵遠道而來,糧草什麽的全部自帶,孔文舉不讓他們進城,還要說他們來青州欲圖不軌,這讓他怎麽和那些兄弟交代?

太史慈怒火中燒從城裏出來,本來就不知道該怎麽和這些被拒之城外的兄弟說,被張遼和孫策這麽一“安慰”,愧疚感沖上來,八尺高的漢子直接紅了眼。

張遼和孫策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們倆只說了幾句話,怎麽就把人弄成這樣了呢?

倆人忙不叠道歉,雖然不知道錯哪兒了,但是先道歉總沒錯,沒準兒哪句話說對了人就沒事兒了。

太史慈心情更加自責,內疚看著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的張遼孫策,猶豫了好一會兒還是把真相告訴他們。

這裏是青州,張文遠他們的兵馬再怎麽精銳也不能和北海一國為敵,如果被人刻意切斷糧草,這五千兵馬怕是都要折在這裏。

小霸王睜大了眼睛震驚不已,反應過來這人說的是什麽意思後,火冒三丈氣的不行,“豈有此理!”

求救信還能找錯人,他怎麽不說閻王爺奪命的時候不小心找錯了人把他那麽大個禍害給留在人世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