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第4/4頁)

於是,京中為紅帶子舉人狀告黃帶子辱母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宗室、勛貴、漢軍旗以及漢人們全部卷入其中,朝堂中天天為這件事吵架的時候,翰林大學悄悄掛牌。

翰林大學只是俗稱,這翰林大學中並非只有翰林上學,還包括官員再教育,自然需要一個新名字。

胤礽非常損的道:“官員應該如水般清廉,才能讓國家如巨木一般繁華,水清木華,水木清華,不如就叫清華?”

有了北京大學,怎麽能沒有清華大學?

打起來!打起來!

康熙對這個學校名字非常滿意。

於是康熙提筆,重重寫下“清華”二字。

木匠們雕刻時發現,康熙寫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紛紛驚嘆不已。

此事也成為清華建校史上一樁笑談。

之後,清華與北大褪去舊時代的官學氣息,引領了新時代的潮流,成為支撐新華國的中流砥柱。

但兩者互掐的傳統卻也延續下來。

清華文科強大,經濟、社會、外交、傳媒等出現了無數人才;北大則最早時就與大清科學院聯合,是工科重地,並在之後分出了大清第一所軍校。

胤礽敲敲自己腦袋。好家夥,兩個大學文理擅長居然顛倒了。

算了,無所謂啦。反正只要兩個大學在後世還能掐起來,胤礽就很高興了。

胤礽也是康熙親兒子,也繼承了康熙樂子人的血脈。

即使他現在看不到,一想到後世兩所大學會打得頭破血流,成為“世仇”,他就高興得想大笑三聲。

當新大學建立,康熙拿出了官員再教育的規章制度之時,滿保等人的事也吵出了結果。

最終結果,滿保只是遭遇辱罵圍毆的自衛,法海和高其倬只是去見義勇為,算不上互毆。

總不能讓他們站著被打死,不還手吧?

當時的目擊者可都說,他們三人被一大幫拿著棍子的家仆追著跑,這哪能是互毆?

而受了較重傷的幾個宗室子弟,說不定是自己摔的呢?

你不能因為那幾個宗室子弟受傷,滿保、法海、高其倬毫發無損,就說這三個人當著十幾個家仆的面毆打對方對不對?

至於你說什麽家仆後面才來,你也沒證據啊。

在康熙和胤礽的拉偏架下,滿保、法海、高其倬三人不僅沒有被處罰,還隱隱成了這次參加會試舉子們的“首領”。

學子們都非常佩服這三人的品行,佩服他們寧願丟掉會試資格,也要堅持正義的秉性。

滿保是覺羅氏,法海是外戚,高其倬是降清的漢臣之後,他們仨本來都是百姓口中的“奸臣”。現在三人的一番“愣頭青”行為,竟然讓這三個群體的名聲好了不少。

以前舉子們之間都涇渭分明,從科舉時就能看出滿漢隔閡。這次居然大家一起和樂融融,仿佛有了同榜成了一整個群體的勢頭。

胤礽驚訝極了。這真是意外之喜啊。

其實他已經把真相稟明了康熙,這三人什麽都不做,也不可能丟掉會試資格。

他只是嚇唬一下這三個人,給這三個未來重臣一個教訓,提前鍛煉一下他們的能力,順帶給弟弟們找一個“實習”機會。同時,他用這件事轉移大臣們的視線,讓大臣們不在翰林大學和官員再教育的事上給康熙和他當杠精。

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場鬧劇,居然消除了這一榜舉子們部分因為身份而來的隔閡,讓他們彼此少了許多誤會,將來可能就會少許多因為誤會而起的爭鬥。

胤礽不擔心他們因為關系好,就從同榜成為“同黨”。

他有十幾個兄弟,沒有什麽黨能比得過皇子黨。

康熙三十三年會試和殿試依次結束。

佟·法海,覺羅·滿保,高其倬同列二甲中末位,賜進士出身。

他們雖只是二甲,聲望比一甲三人更加顯赫,儼然成為同榜進士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