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胤礽看了這三人的殿試卷子,嘆了一口氣。

高其倬先不提,法海和滿保的卷子就算不能名列一甲,也能進入二甲前列。

但康熙時定下了一個規矩,就是“滿不點元,漢不選妃”。

“漢不選妃”即漢人不能進宮。能進入皇帝後宮的除了蒙古人,就只有滿漢蒙軍旗和包衣。

所以一般說順治之後的“漢妃”,其實就是漢軍旗和漢包衣。

當然,如果皇帝真看上了某個漢女,也簡單。從康熙時,江南官員就向宮裏輸送會唱戲的小女孩小男孩。乾隆時他和他的聖皇太後特別愛聽戲,在宮中養著幾十上百個小伶人。著名的漱芳齋,就是給那些小伶人住的地方。

這時候,只要把這些小伶人罰入包衣就成,便算是旗人了。

朝中也有許多漢人官員受了罪罰進入包衣,之後立了功再出旗為民。

“漢不選妃”,哪是如此不便之事。

但“滿不點元”就很嚴格了。

這個措施其實是給順治擦屁股。

順治時為了扶持滿人科舉,科舉曾經試著分滿漢兩榜。所以大清歷史經歷了112次科舉,但有114個狀元。

但那兩次滿漢分榜,遇到了極其嚴重的尷尬——滿人參加科舉的人數連榜都填不齊,大部分人能把字句寫通順就算優秀。

其實那兩次滿人狀元可能確實有些真才實學,但被參加這兩榜的滿人廢物拖累,他們的狀元含金量也變得極其低。

順治本想讓滿人中多出些厲害的讀書人,來宣揚滿人學問也不錯。結果起了反效果。

於是只兩期滿漢分榜之後,這政策就停了。

之後滿蒙只是給額外錄取名額,不占用原本科舉名額。放榜時,與其他漢人學子同榜排名。

然後,皇帝又跟挽尊似的,聲稱為了預防徇私舞弊,減輕滿漢矛盾,“滿不點元”,滿人原則上不為狀元,不入一甲。

不僅如此,若是康熙遇見特別優秀的旗人學子,還會故意壓對方名次,將其壓在三甲,然後迅速重用。

比如後面那個二十九歲就當封疆大吏的年羹堯。

也不知道康熙為何有這重用旗人,非得壓對方科舉名次的習慣。胤礽只能說,汗阿瑪自有他的考量,作為太子,他要學的還很多。

唯一例外就是納蘭性德。康熙看來看去,委委屈屈給了納蘭性德一個二甲第七的好名次,回頭還和胤礽說,他怕壓得太低,天下人會笑話他不通文墨。

胤礽安慰康熙,汗阿瑪您真是棒棒哦,把狀元壓到二甲第七,可真是太委屈您了。

於是納蘭性德以及後續許多滿人勛貴想要大學、科舉雙魁首的夢想,就這麽無情地被康熙哢擦了。

胤礽不知道說什麽好。

最開始這“滿不點元”,是皇帝自欺欺人的挽尊。但現在滿人中也有能幹人了,放開了不好嗎?

可能他汗阿瑪還是心虛吧,認為點了旗人的一甲,會引起天下漢人讀書人的爭論,索性直接壓旗人名次了。

反正最後重用誰,還不是他這個皇帝說了算。

至於那些旗人也想要個好名次……做人要實在,別那麽虛榮。(此處當有納蘭性德吐血的聲音。)

法海和滿保本來也會被康熙壓到三甲,還是胤礽好說歹說,才讓康熙勉為其難讓其留在了二甲。

胤礽認為,法海、滿保、高其倬三人既然已經隱隱成為這一榜進士的領頭人,若科舉名次太低,恐怕不能服眾。

雖說滿人不在乎,但對漢人而言,同進士出身和進士出身的含金量十分不同。

清晚期的曾國藩最郁悶的就是他的“同進士出身”,後來還成了一個梗了。

這三人要繼續成為這一榜進士的領頭人,三甲同進士肯定是不成的。

胤礽看著康熙雖然同意,但仍舊滿臉不樂意的模樣,懷疑康熙老喜歡壓這些即將被重用的人的科舉名次,可能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他本人的惡趣味才是主要原因。

總之,胤礽終於幫這三人穩住了進士出身。

但看著這三人的殿試試卷,他仍舊很不開心。

法海和滿保的試卷不比一甲更言之有物嗎?不比二甲排名前列的人更見聞淵博嗎?

以後的科舉試卷可是會變成史料,在後世展覽的。汗阿瑪只圖一時惡趣味,這科舉試卷一展覽,他小心後世變成笑話。

胤礽想了想,特意找康熙,讓康熙把實錄中他也參與閱卷的事劃掉。

康熙疑惑:“怎麽,都到現在了,你還擔心外臣說你僭越分權?放心,敢說咱爺倆的人已經拜殺得差不多了。”

胤礽搖頭:“不不不,汗阿瑪,不是這個原因。以後這些試卷文章肯定是會被後人閱讀的。兒子可不想被後人說不通文墨,不識好壞。”

康熙:“?”

康熙捏拳頭:“你的意思是,你汗阿瑪不通文墨,不識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