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第3/4頁)

康熙也知道。

所以他才會禦駕親征,率領禁軍督戰,就怕出現這種事。

可惜,中途他生病返回,前腳一走,後腳福全就壓不住八旗將領,“稀裏糊塗”放走了噶爾丹。

胤礽一邊哄著弟弟們,一邊想,汗阿瑪記了他二十年的“探病時面無憂色”,或許也有這方面的遷怒吧。

那時年少天真的自己,並不知道汗阿瑪那次生病將會造成多大問題,引發多大危機。

他只是欣喜於汗阿瑪的病原來不重,松了一口氣,對汗阿瑪承擔的沉重一切一無所知。

回看第一世,他滿腦子都是皇位,看不見百姓,看不見大清,看不見這個世界的變革。雖這就是一個封建王朝太子的局限性,不能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汗阿瑪。

誰讓他是汗阿瑪親手養大,兒不教父之過。

但事實就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太子、合格的儲君。

這一世,他想當一個合格的太子、合格的儲君。汗阿瑪沒能成功督戰的征伐噶爾丹,他替汗阿瑪完成。

即使現在的噶爾丹比他第一世中強大許多,他也會畢其功於一役。

大清正在上升期,需要休養生息,撐不住長期的征戰。

法國為什麽越打仗越衰弱,英國為什麽越打仗越強盛?因為法國打的是陸地戰,陸地戰就會耗費無數性命、物資;英國打的多是海戰,消耗比陸地戰少許多。

這就像是現代戰爭中,能海軍威懾、空軍轟炸能解決的事,就不會派出陸軍。

陸軍只要上場,就一定會損耗國力。

征伐噶爾丹,要供養十萬人的吃喝用。這天價軍費,就算未來能從準噶爾汗國拿回來,但也需要時間將準噶爾的資源消化。

如何讓戰爭謀奪的利益大於戰爭的消耗,是一個需要詳細計較的詢問。

胤礽送走所有弟弟,又將胤祥哄睡著之後,抱著剛洗完澡香噴噴的弟弟,開始胡思亂想。

文科生真是廢物啊。要是他能手搓現代武器,搞出飛機坦克什麽,一定先平噶爾丹,再滅朝鮮,後掃倭國,收新大陸於囊中,最後蕩平歐洲,建立全球一統大清國。

胤礽在胡思亂想中睡著,睡著時臉上帶著略帶猥瑣的美滋滋笑容,時不時還揮一揮手,好像已經成為地球球長。

醒來後,胤礽嘆了一口氣,回味了昨晚上夢中的爽快,繼續面對現實。

康熙還把胤礽封閉在東煌宮裏,但不阻止小阿哥們來探望胤礽,並告訴胤礽前朝的事。

胤礽知道康熙又做了一件“頭鐵”的事。

康熙在朝堂上宣布太子會禦駕親征後,直白地表明他知道有些人想要利用這個機會逼宮篡位。

“如果太子出事,朕會挨個殺光反對太子、反對朕的人呢。朕不需要看到太子被人謀害的證據,殺得多了,朕總會殺對人。”康熙表情陰鷙道。

群臣在康熙的威脅下渾身顫抖,面如土色。

史官駭然。

皇上一直很重名聲,雖然殺了很多人,但言行中一直都是向著仁君努力。

若這句話出現在史書中,皇上豈不是成了暴君?

正在修《明史》的大臣更是出現了幻覺,好像坐在龍椅上的不是大清皇帝,而是那即便已經成了史書記載的文字,仍舊讓他們不寒而栗,讓他們恨不得用文字將其挫骨揚灰的大明洪武皇帝。

大清皇太子已經如同副君,皇帝已經將自己的皇權分了一半給太子,群臣忠於皇帝的人,也都忠於太子。

若是太子死了,皇帝不僅會憤怒地殺光反對太子的人,讓那群可能謀害太子的人為太子陪葬,也會殺掉一批忠於太子的人,為新的太子鋪路。

到時候,朝堂中恐怕會空一大半。

太子絕不能出事!

朝臣們爭先恐後上奏,請求皇上三思,別讓太子出征。

一些大臣言辭激烈,指著明珠和索額圖罵,說朝中有奸臣,若太子出征,一定會謀害太子。

明珠和索額圖就當沒聽見。

沒辦法,臥底臥成了老大,他們也很無奈。

康熙很想順著朝臣的話,不讓太子出征。

但他明白,太子明白,連小阿哥們都明白。若他和太子沒有去前線督戰,就無法壓著那群八旗將領好好打仗。

軍隊還未改革完成,新軍只能作為尖刀,無法承擔起大兵團作戰的所有責任。

這次征伐準噶爾之後,康熙就會雷厲風行對八旗軍隊動手。這時候,他和太子都只能忍耐,只能冒險,才能把他們父子二人殫精竭慮創造的大清盛世延續下去。

在朝堂中發了一頓火,威脅完群臣之後,康熙終於時隔多日來到東煌宮中。

胤礽沒有下跪,而是沖上去抱住康熙。

康熙本想板著臉,但鼻頭一酸,雙臂顫抖著回抱住胤礽:“保成,你和保清都要活著回來,不要受傷。若你和保清出事,阿瑪真的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