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3/4頁)

這就是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的含金量。

胤礽很想勸架,被當過官的李因篤往旁邊拉:“這邊坐這邊坐,等他們吵完。”

胤礽拘謹:“謝謝先生。”

幾個文學家插不進思想家們的話,便把胤礽圍了起來問東問西。

胤礽飽讀……背詩書,經史子集信手拈來,倒背如流,除了作詩水平和康熙半斤八兩,幾乎沒有短處。

無論對於怎樣的文科老師,胤礽這種開了記憶力掛的人都是最完美的學生。

老先生撚著胡須,滿意極了。

他們開始詢問新學宮,即北京大學的事。

胤礽道:“這個時間不該只有一種聲音,道理都是越辯越明。我……皇父言,人會思考,不該盲從於某一個聖人、某一種聲音,多看多思,總結出自己的思想,才能為自己所用。如儒家最初所說,因材施教,教出來的人中百家都有。既然最初的儒家並不限制弟子的思想,其他百家也不限制弟子的思想,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尊古一些?”

孔子曾問學於老子,法家先祖的老師為大儒荀子,最著名的兵家多師從於縱橫家始祖鬼谷子……學問本不應該是如此狹隘的事。

李柏嘆氣:“若如你所說,思想不能大一統,你又如何讓民心大一統?”

胤礽道:“我皇父認為,所有思想都百變不離其宗。”

“是何?”幾位老人鼓著眼睛看著胤礽。

胤礽站起來,學著康熙雙手虛握著衣袖,雙臂展開,沉聲道:“願為國取利、為民取利!”

正吵架唐甄突然插嘴:“別聽他胡說,這幾個字絕對是他自己一拍腦袋想出來的。”

顧炎武也點頭:“別什麽都往你父親臉上貼金。”

王夫之:“……”

黃宗羲:“……”

他倆明白了,合著四人組中估計有兩人都是太子師,就他們被排擠了。

唐甄就罷了,他一直積極鉆營想要當帝師。顧炎武你不也是明遺民嗎?!你去摻和什麽??

這時候,唐甄倒是為顧炎武說好話了。

顧炎武從來未出仕過,仍舊是明遺民沒錯。而康熙也是看到了顧炎武的風骨,了解了顧炎武的為人和才華,才會早早解除剃發令。

康熙曾言,見了顧炎武之後,認為大清入關的時候用一紙剃發令將許多人才擯棄,實在是太過愚蠢。

王夫之和黃宗羲嘆氣,起身對顧炎武作揖:“亭林先生高德。”

“不用吹捧我了。你不是最看不起我?”顧炎武冷哼。

唐甄冷哼回去:“沒聽太子說嗎?道理越辯越明。若看不起你,我何苦天天和你吵。太子,這幾個老家夥看上去精神和身體都挺好,你不用擔心,讓他們去。我能去,他們也能去。”

胤礽嘆氣:“是。”

唐甄道:“你若擔心,便讓禦醫替他們診治一番。”

胤礽道:“此次出訪,太醫院也會有人一同前往。我讓他們與眾位先生們住同一艘船。”

唐甄道:“這樣便盡了人事,你不必擔憂了,之後有什麽都是天命。這群老家夥也早到了看淡生死的年齡。”

胤礽苦笑。這是說不擔心就不擔心的嗎?

一群老爺爺見胤礽擔憂的模樣,都忍不住笑了。

他們想了無數次這滿清太子應該有的樣子,即使聽了無數太子的離奇傳聞,他們也沒想到,太子居然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給他們當了這麽久的管家。

怪不得太子違背了顧炎武的理想,顧炎武話裏話外還是把太子當弟子,到處為太子找補,認為太子犯錯都是別人的錯。

在他們這群人眼中,繼承衣缽的弟子,可是比親兒子還親。顧炎武和唐甄儼然已經視太子為唯一繼承衣缽的弟子了。

他們雖與太子接觸不多,但見唐甄和顧炎武兩個意見不同的人都共同在外人面前護著太子,不由心生羨慕。

不過他們也見到了太子,並不晚。

為人解惑,不需要多長時間。當年孔子問老子學問,也不過是幾日而已。

黃宗羲對胤礽招了招手。

胤礽恭敬地走過去之後,他從袖口裏拿出一本書塞給胤礽:“待我回來之後,再給你一本書。”

王夫之也給了胤礽一本書。

這書是他們根據這些年走遍大清看到的變化,根據在北京大學偷偷混進去聽辯論,而寫出來的新書,是他們目前所有的心血結晶。

他們希望此次海外之行,能完善這本書。

若他們撐不住,在中途去世了,那麽就只能寄希望於太子能找人完善這本書了。

胤礽“泄露”身份之後,還是每日前來拜訪,安排他們的生活。

這幾個老頭“吃獨食”,把胤礽的身份隱藏得嚴嚴實實,只以對欣賞的晚輩對待他。

唐甄也住進了這裏,每日都和老頭們吵架。

胤礽在一旁看得心驚膽戰,生怕幾個老頭吵上頭,直接腦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