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3/4頁)

胤禔冷哼:“什麽都要我勸,要你這個阿瑪何用!”

胤禔身邊的人都眼觀鼻鼻觀心,裝沒聽見直親王的狂妄之語。

胤禔知道,胤礽應該很快就會知道胤祉告密,會寫信向他解釋真相。

幾日後,他果然受到了胤礽新的信。

在信中,胤礽承認了自己生病的事。

“大哥,為了把他們釘在恥辱柱上,被當地百姓仇視,以斷絕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我炮制了這場誣告,並故意以斷糧之事讓他們露出狐狸尾巴。我明明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待事成之後,我仍舊心裏難安,真是虛偽啊。”

胤禔皺眉。這種事怎麽能寫進信中?弟弟還是太不謹慎了。要是被人發現,這“誣告”二字不知道會引起多少風雨。

就算這信是汗阿瑪的人送來,弟弟也不該信任。假如汗阿瑪腦抽,要對弟弟不利,把這封信作為證據,讓弟弟在朝堂中名聲喪盡呢?

胤禔將書信焚燒,控制住想要立刻回去的心,提筆寫信。

他沒有寫信給胤礽,而是寫信給了顧炎武。

他決定,隔三差五就寫信罵顧炎武一頓。

南方士紳作惡多端,我弟弟替天行道,為民請命,你居然罵我弟弟。看我不罵死你!

你說我弟弟汙蔑?呵,你憑什麽說我弟弟汙蔑,你證據拿出來啊?因為那群人是文人,寫文章寫得好,他們就不可能是壞人嗎?笑話!

你顧炎武不過如此!

虛偽!

胤禔可不管顧炎武看不看他的信,反正他的人會直接把信從門縫裏塞進去、從圍墻上方投擲進去。

就算顧炎武換地方住,只要還在大清的地盤上,胤禔就能寫信騷擾他。

在胤禔給顧炎武寫信罵人的時候,顧炎武已經接到了胤礽的信。

信的擡頭是,“拜師顧炎武先生書”。

顧炎武眉頭緊皺,將信紙展平。

他對胤礽很失望。

南方士紳或許罪有應得,但胤礽不該用汙蔑和逼迫的不道德手段來完成目的。

顧炎武不相信,以胤礽的聰明才智,找不到真正的證據,用合理的手段光明正大的清理南方豪商。

天子應該行王道,應該堂堂正正,應該心性坦蕩,如日之皇皇。

陰謀詭計,只會讓人扭曲。

試問太子此次用汙蔑和逼迫的手段達成了後果,嘗到了甜頭,今後會不會繼續這麽做?其他人看到了,又會不會模仿?這樣大清的官場,會不會充斥著陰謀詭計?

對小人而言,寧可錯殺也不能放過;

當對天子而言,寧可放過也不能損害天子光輝的形象。

所以顧炎武嚴厲斥責胤礽,怕胤礽壞了心性。

他甚至懷疑,這些事是不是胤礽身邊的人背著胤礽做的。

是那個包衣曹寅,還是那些阿諛奉承的漢人將領?還是說,是那兩個年輕的滿人?

他見胤礽雖不多,也知道胤礽很是善良,應該不忍做這些事才對。

顧炎武等來了太子的書信,卻不知道該失望還是該嘆息。

胤礽在信中承認,這一環扣一環的計謀,都是出自他之手,甚至現在塵埃落定,執行者都不知道他真正的目的。

“我要斬斷南方士紳對南方百姓的思想控制。我要讓他們聲名狼藉,斯文掃地。”

“我知這是飲鴆止渴,但毒死的也不過是我。”

胤礽沒寫明的是,毒死的不只是他,還有可能是大清朝。

但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他必須喚醒那些民眾,把他們從對士紳豪族的盲目信任中打醒。

這樣,他們才會去學習新的東西。

康熙只想著旗人。但胤礽準備將“新百家”推到整個大清,特別是文風昌盛的南方。

南方比北方更重理學,且士紳豪族特別愛開書院,把持著地方上的基礎教育。

而且,所有王朝之處,都會開“均田制”,將田均勻的分給老百姓。到王朝末年,土地兼並,百姓才會民不聊生,王朝才會收不起來田稅。

但大清入關後被人欺騙,沒有完成對土地占用的大洗牌,沒有給百姓們分田,土地兼並在康熙朝就已經很嚴重。

原本康熙以為土地兼並是因為滿人圈地的緣故。到現在,他才明白,滿人明明二十多年前才圈了地,現在居然大多貧困,只靠著朝廷供給的些許糧餉勉強度日。

沒讀過書,連手中的財都守不住。

殺掉這群豪族,把地分給百姓,百姓有活路,至少在康熙朝,大清能在浙江收上田稅了。

如果只是用他們本來的罪名,這些人罪不至死。

很諷刺,如果不是胤礽用斷糧的方式引這群士紳豪商與“華家”打糧食戰,引起百姓的憤怒,即使他們激起民變,大清也只能對他們網開一面,就殺一兩個人,他們的家族不會覆滅,田也到不了大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