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3/4頁)

“想當初,不說春秋戰國時的儒家,也不說十世百世報仇的漢儒,只說唐儒,哪個不是一人能滅一國?君子六藝,包攬萬物,連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荀子也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胤礽搖了搖頭。

“到宋儒後,提倡復古,居然連超越師長都成了不敬。若讓孔子得知,這群人希望孔子的弟子不如孔子,孔子弟子的弟子不如孔子的弟子,這一代不如一代……”

康熙接嘴,嘆息道:“這不是儒門不幸嗎?”

有誰會希望自己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你現在隨便找個老百姓,祝他一代不如一代,肯定會被揍。

而這荒謬的事,卻是儒家現在的主流思想。

你不能比師長強,你不能比聖人強,否則你就是不尊師重道。

試問聖人逝世的時候,還在感慨生有涯學無涯,希望弟子們能把他的學問完善並發揚光大。

他能想到,那些不肖子弟們會讓自己的學問隨著自己壽命終止而終止嗎?

胤礽點頭:“是儒門不幸。所以汗阿瑪,要不要和真正的孔子傳人寫封信?”

康熙道:“南孔?”

他眉頭微皺,譏笑道:“南孔就一定比北孔好嗎?”

胤礽道:“當然不。”

後世總說南孔如何如何,北孔如何如何,好似北孔是賣國賊,南孔一直秉承著孔子一族的驕傲。

其實並非如此。

在元成宗元貞元年,南北孔就重新合宗統一,結束了一百多年的雙宗並立。之後衍聖公是元朝認認真真研究了族譜,從嫡系中一個一個選出來的。

現在之所有還有所謂南孔北孔,是因為當時分裂的一百多年中,南孔已經在當地繁衍了相當大的宗族勢力,積攢了大量錢財。這麽多人,不可能拋棄土地財產回北邊。

這就相當於其他宗族世家往各地分散創業一樣。

南孔和北孔的事,只要看一看歷代衍聖公的族譜就知道了。

這當然不是說孔家沒好人。

孔家有殺身成仁的,也有舍身取義的。只是道德感高的人,最後肯定都當不了多久衍聖公。

衍聖公是皇帝封的,是宅鬥鬥出來的。

胤礽看著元朝留存史料中,孔家為爭奪衍聖公的位置打出了狗腦子,今天說這個人不是嫡系,明天說那個人的母親曾經改嫁,後天說那個人有問題。元朝勘定孔聖人的嫡系子孫勘定了好幾次。

真是一出精彩的大戲。胤礽看著樂呵極了。

“既然你知道,還找他們幹什麽?”康熙對孔家沒什麽好感。

他會殺鐵骨錚錚的人,卻也看不起軟骨頭的人。

孔家的衍聖公是宋朝人封的。

宋人骨頭軟,對外卑躬屈膝,對內迫害武將,如歐陽修等大儒都曾欺淩當時唯一可以保家衛國的名將狄青,把人活活折磨自殺。

他們沒本事傳承漢唐的“強儒”傳承,又沒有功勞來為自己樹立新的理論,打不過其他政權,就只能從“華夷之辯”來尋找政權合理性。

孔子被封為“文宣王”,孔子後裔被封為“衍聖公”,就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

之前雖也尊孔,但孔家只是“奉祀”,不是“衍聖”。

在宋朝之前,華夏其實對華夷的區別很寬松。畢竟從秦滅六國起,什麽是華,什麽是夷,本就沒什麽定論。

只要祭祀炎黃祖先,只要延續炎黃文明,都是華,不是夷。歷朝歷代許多明君都有胡人血統。而現在許多漢人,曾經也是胡人。

這就是民族大融合。

說白了,為何漢人稱漢人?因為漢朝是秦後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這本就不是因血緣地緣而聚合成的民族概念,而是文明概念。

在這種軟弱背景下封的“衍聖公”,本身就帶著一絲滑稽和腐朽的味道。

胤礽靠在康熙身上,道:“有想躺在祖先名聲上舒舒服服吸血一輩子的孔家人,也有想要革新孔家,為真正的孔聖人正名的孔家。”

“他們不要所謂的世襲爵位,他們想用自己的能力為孔家後人正名。”

“他們認為,衍聖公不能代表孔家,更不能代表孔子。”

“孔子就是孔子,孔聖人只有他自己能代表他自己,後人所有借孔聖人牟利的行為,都是給聖人抹黑。”

康熙挑眉:“還有這種人?”

胤礽笑眯眯道:“年輕真好啊。”

康熙無奈:“你這個年紀,能說其他人年輕?你想讓他們做什麽?”

胤礽道:“恢復君子六藝啊。咱們大清的儒家,不說比千年前的儒者們強,至少不能比他們弱吧?當年孔子可是可以獨自操縱八匹馬的青銅戰車。”

康熙若有所思:“復古?”

胤礽笑道:“復古。”

康熙使勁揉了揉胤礽的頭發:“讓孔家那群年輕人帶頭復古,把西學融入孔家原本的君子六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