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8w營養液加更)(第2/4頁)

康熙無奈笑:“朕就知道你舍不得弟弟。”

胤礽笑道:“過繼出去了,不還是我的弟弟?不過真要過繼,阿瑪為什麽不選一個鐵帽子親王?”

康熙道:“鐵帽子親王就算絕嗣的,也有其他族人。”

胤礽想起雍正曾經做過的事,道:“沒有直系親屬,那麽過繼哪個有血緣的宗親不是過繼?難道我們和他們的血緣關系就不親近嗎?”

康熙略一沉思,啞然失笑:“還是你鬼精鬼精。”

胤礽背著手,嚴肅地點點頭:“我的弟弟,自然要最好的。過繼已經夠委屈他了,沒有鐵帽子怎麽行?何況現在那些鐵帽子親王一個個都不像話,還要繼續供養他們,我心裏實在是不開心。”

康熙跟著兒子點頭:“朕也不開心。”

於是父子倆就這麽悄悄將此事定了下來。

胤礽的話給了康熙啟發。現在康熙的兒子們還不多,他挺舍不得的。

康熙琢磨著,以後他年紀大了,如果老年得子,或許可以把那些剛出生的小孩子們都分給其他鐵帽子王們當嗣子。這樣胤礽繼位後,就不用愁年紀過小的弟弟們的待遇了。

康熙和胤礽商量好之後,就給兒子們取了名字。

五阿哥取名為胤祺、六阿哥取名為胤祚、七阿哥取名為胤祐、八阿哥取名為胤禩,和前世並無區別。

可憐的胤禶,上輩子早夭未列入齒序,這輩子幹脆沒出生。

皇子們取名之後,平定三藩的軍隊經過原地整頓和分賞之後,終於姍姍回朝。

康熙帶著胤礽,前往盧溝橋親自迎接,又大開太和門閱兵受賀。

康熙親自宣讀漢文捷書;胤礽穿著皇太子隆重的禮服,替康熙宣讀滿文捷書。

回朝的宗室大將突然發現,前來迎接的人中少了許多宗王的面孔,頓時心亂如麻。

且不說宗室大將們回到京城之後,趕緊四處找人詢問京中發生的大事。此次平定三藩,漢將趙良棟居功首位,但卻遭到了許多人的彈劾。

康熙看著彈劾的折子嘆氣,哪裏不知道趙良棟惹了太多人的紅眼。

康熙現在批改重要奏折時,都將胤礽抱在懷裏,詢問胤礽的看法:“朕想讓他解除職位,稍稍低調一些,保成以為如何?”

胤礽道:“阿瑪,趙良棟並非滿人、並非漢人,而是大清人。”

康熙沒回過神:“哦?”

胤礽解釋道:“趙良棟是大清入關之後才應征入伍。所以他是這些有功勞的將領中難得一見的純粹的大清將領。”

康熙細思了一下胤礽的話,拍著胤礽的腦袋哈哈大笑道:“對,他是大清的將領。朕不但不能打壓他的功勞,還要重重地提拔他!”

胤礽道:“不過他脾氣耿直,太顯眼的確也不好。阿瑪不是要建新學校嗎?讓他先去學校授課,慢慢習慣京城和朝堂的大小諸事,再重用他也不遲。不過阿瑪最好找個人和他說說苦心,不然他肯定會很委屈。”

胤礽做了一個哭唧唧的表情。

康熙道:“怎麽聽你的意思,他似乎有些傻乎乎的?你怎麽知道他會委屈?”

胤礽道:“他不委屈,阿瑪認為他委屈,他不是對阿瑪更忠心嗎?”

康熙點頭:“對。那讓你舅舅去。”

胤礽無奈:“我舅舅還在侍疾呢。他肯定不想出門。舅舅上次悄悄和我說,如果阿瑪又想讓他做事,如果不是很重要,就讓我幫他推了。”

康熙道:“當個說客,又不是多難的事,讓他去。我看他天天在家裏閑著,應該多找點事幹。”

康熙才不會體恤可憐的臣子,特別是那個悶葫蘆小舅子。

看到常泰破功對他咬牙切齒,康熙才開心。

同在京中,康熙還每隔幾日就和常泰寫信,說些亂七八糟不著邊際的話,把常泰當成了筆友。

常泰只能一邊為父親侍疾,一邊絞盡腦汁給康熙回信。

說多錯多,常泰遵循他阿瑪和太子外甥的話,本打算走沉默寡言路線,免得被康熙抓到錯處。

可康熙是個話癆,他不給常泰機會,逼得常泰說話。

胤礽每每看到康熙在信中“調戲”常泰,就不由為舅舅嘆氣。

可憐的舅舅,被阿瑪當做知心好友,真是太為難你了。

希望舅舅在遠征噶爾丹的時候能立下大功,之後就駐守邊疆別進京了吧,這樣就不會阿瑪欺負。

於是可憐的常泰舅舅又被康熙使喚了。

他找到趙良棟,和趙良棟喝了一回酒。

趙良棟把自己關在屋裏悶了許久,出來時就寫折子自己請罪,說雖然是沒等到救援才放棄建昌出走,但畢竟丟失了建昌,所以請求皇上責罰。

丟失建昌本不是什麽大事。

打仗過程中,城池你爭我奪,今日淪陷明日搶回來很正常。何況趙良棟確實是因為救援的朱衣客等將領吃了敗仗之後,不敢再前進,沒有去救援才寡不敵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