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南下(第3/4頁)

趙文華在密折的後半部分痛斥張進,說他幾次催促張進出戰,張進都說時機不到,按兵不發,一次又一次任由倭人及海盜在沿海村莊搶劫,等官兵追過去時,那些人已經乘船離開,往來如入無人之境。

趙文華在江南暗查期間,幾次險些遭遇毒手,他寫這封折子時,已經被張進那些人得知了。趙文華提醒皇帝,張進等人會想辦法除掉他,就像除掉朱紈一樣。不出意外,過幾天前線會傳來一次大捷,以此證明趙文華汙蔑張進,動搖軍心,好致趙文華於死地。

陸珩很快看完了,但他沒有立刻擡頭,而是借著看奏折的動作,揣測皇帝的意思。

這份密折可謂精彩紛呈,信息量巨大,趙文華說張進養寇不戰,甚至預言接下來張進要作秀,表演一場大捷給皇帝看。而這份折子呢,是嚴維遞上來的。

趙文華敢孤身去江南,當然也是有後台的,聽說趙文華和嚴維的兒子嚴慶樓相交甚好,如今看來,情報並沒有出錯。皇帝連早朝都不想上了,今夜卻在煉丹中途急召陸珩入宮,看得出來皇帝非常重視這件事情。並且,皇帝叫陸珩來,是不是說明皇帝並沒有完全相信嚴維,皇帝也拿不準到底誰說的是真話?

陸珩心裏有數了,他合起折子,呈回禦前,說:“趙侍郎所言甚廣,臣不明內情,不敢妄言。不過,朱總督自上任以來,頻頻斬殺倭人,絕不會有通敵之心。他性格剛烈,嫉惡如仇,有些時候行事難免極端,至於他報喜不報憂……其實也無可厚非。唯獨提前假報勝利不妥,可能是朱總督對自己的戰術十分有信心,剛圍住海寇時,就已經有把握將其全殲了。”

陸珩的話無疑說到了皇帝心坎上,朱紈即便有錯,也不抵他的功勞。將在外,誰天天只報敗仗不報勝仗呢,要是把皇帝看煩了,說不定直接就撤銷了他的兵權。

皇帝讓人將朱紈押回京城,就沒想過殺他。可惜,朱紈太過剛烈,竟然自己了斷了。

但這也是當地人一面之詞,趙文華在朱紈死後才趕去江南,他也是靠人打聽,難保朱紈到底是怎麽死的。

皇帝問:“那依你看,他對張進之言可盡實?”

張進背後代表著一整個利益集團,陸珩沒有貿然下定論,而是說:“臣沒見過張總督,不好置評。但既然趙文華敢在密折中斷言張總督裏應外合,不如再等幾天,看前線會不會傳來勝報。”

這個主意和皇帝的想法不謀而合,皇帝下定決心,重重將奏折扔到桌案上:“好,朕也要看看,到底是誰吃裏扒外。”

·

吃飯到一半,陸珩突然被叫到宮裏去了。王言卿讓人將飯菜溫起來,自己在燈下等陸珩。人定時分,陸珩終於回來了。王言卿暗暗松了口氣,去門口迎接。

她發現陸珩臉色冷淡,毫無笑意,換衣服時似乎還若有所思。王言卿感覺到朝中又出了大事,她將衣物打點好,等兩人舒舒服服坐下後,才問:“怎麽了?”

陸珩嘆氣,在外緊繃一整天,唯有回到她身邊,是他難得能完全放松的時候。他抱住王言卿,說:“東南戰場要大變了。”

王言卿一聽:“倭寇又生事端了?”

最開始征討倭寇時,大家都對這場戰役不以為然,區區海盜,能成什麽氣候呢?但是,開打之後戰局卻膠著起來,沿海戰場宛如無底洞,國庫裏的白銀流水一樣填進去,連個水花都沒有。

陸珩嘆息:“不是倭寇,是內部出問題了。”

王言卿一怔,不可思議道:“你是說沿海有官員通敵?”

“通敵倒還好了。”陸珩輕輕笑了聲,眸子裏光芒極冷,“依我看,作亂的從一開始就是自己人。”

王言卿眨眨眼睛,沒聽懂陸珩的意思。趙文華的折子是機密,陸珩沒有過多和王言卿透露,而是道:“等等吧,看過幾天前線會不會打一場大勝仗。如果真的贏了,那問題就大了。”

將士遠在千裏之外,朝廷已經有人知道接下來的戰果……王言卿悄悄吸了口涼氣,整個人不寒而栗。

她早年在傅家時,覺得宮廷、內宅真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女人們鬥起來殺人不見血。但現在王言卿才覺得,相比於男人們的鬥爭,女人那點宅鬥、宮鬥算什麽。

他們廝殺起來,那才叫腥風血雨,累累白骨。每一次成敗,腳下都踩著好幾個家族的性命鮮血。

大晚上說這些,實在影響興致。王言卿握住他的手,說道:“朝事再復雜,也終究是明天的事了。你還沒用飯,先吃飯吧。”

陸珩也不想為了那些人打擾他和妻子獨處,陸珩點頭,忽然想到什麽:“你用飯了嗎?”

王言卿搖頭:“我一個人沒胃口,索性等你回來一起用。菜一直在灶上溫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