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攝政王還在門外守著(第2/4頁)

小皇帝垂著頭,答:“應處處以民為本,以民為重。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治理江山亦是如此。”

“既然如此,”氤氳茶霧之中,皎皎的眉眼顯得越發柔和,“陛下不如去宮外多走一走,看一看。”

她先前有心帶小皇帝去宮外看一看,但是卻因遇到徐空月而取消了行程。加上小皇帝年歲太小,她擔憂他的安危,便不曾再提出讓他四處走走看看。只是如今看來,一味成長於宮墻之中,他的眼界將會變得狹隘。

果不其然,小皇帝聽了,疑惑道:“朕要去哪裏,看什麽?”

“不必走遠,陛下只需要在城北多轉轉即可。”說完,皎皎又補充了一句,“尤其是北巷街,要多聽多看。”

小皇帝走後,侍立在一側的興安不由得好奇問:“公主為何要讓陛下在此時出宮?”

皎皎端起小茶盅,淺嘗了一口茶,茶香四溢,盈滿唇舌。“陛下登基快一年了,你覺得他如今與先前有什麽變化?”

變化?

興安想了想,斟酌著回答:“陛下似乎……讀書的時間少了,跟著……”

他遲疑著,又瞧了一眼皎皎的神色。

“他如今,跟著徐空月的時間日益增加。”皎皎的神情沒有什麽變化,可興安還是敏感的察覺到,她情緒有幾分低落不滿。

小皇帝崇敬徐空月,這在宮中幾乎不是什麽秘密。因而每每徐空月入宮,大多數時間都會帶著小皇帝,教他騎馬,教他射箭,甚至帶著他去打馬球。

可唯獨不會教他讀書、看奏折。

而這些,恰恰是身為一個帝王,最該學習的東西。

倘若說先前徐空月還有所收斂,不敢過於明目張膽,那麽自小皇帝十二歲生辰之後,他的所作所為愈發不加掩飾。

身為監國公主,皎皎幾乎能猜得到徐空月會有此變化的原因——定是他身邊那群不安分的人,不停攛掇與煽惑。即便是他從前從未有過不臣之心,但隨著權勢日益增長,他身邊總會有些人,想讓他有此想法。

可皎皎卻仍要用著他,守護住大慶的江山。

父親在軍中多年,與各處駐守的將領有些極深的關系。先帝未防父親死後,這些人產生謀逆之心,早在將母親下獄之前,便開始處處瓦解他們的勢力。等到父親死後,更是一舉將之清除掉。

這樣做的後果便是,新提拔上去的將領沒有統帥之才,易好大喜功,或墨守成規。所以才會有西北三城被北魏一舉奪走的後患。

先帝察覺到了自己在這方面的錯誤,於是扶植起了徐空月,讓他以重奪三城的戰功,將西北軍權牢牢抓在手裏,並且以安國公的身份,一步一步將大慶的軍權握在掌心。

而先帝作為幕後之人,自然就能將所有軍權歸為己用。只是他沒想到,他的身子會那麽就不行了,好不容易聚攏的軍權還未被牢牢掌握,他便駕鶴歸去。

於是,這天大的權力便落到了徐空月手裏。可先帝又害怕他將這權力收為已用,便提出給她“監國公主”的權力,以慧公主的身份予以她重生,用以制約日益壯大的徐空月。

帝王的權衡之術,倒是被先帝玩得

如今皎皎身處在這個位置,自然不能容忍徐空月將小皇帝引入歧途。只是為了避免小皇帝產生不必要的厭煩情緒,便不能過激處理,只能潛移默化,讓他親眼去看、親身去體會。

好在這種方法帶來的影響,很快就得到了印證。

長安城落下第一場雪的時候,明政殿已經燒起了銀絲炭,厚重的簾子將所有的寒涼刺骨阻絕在外,殿內暖和得如同三四月的初夏時節。

這段時間,在皎皎授意之下,禦史台的一群大臣開始上奏,要小皇帝看奏折。雖然最初被徐空月以“皇帝尚且年幼拒絕了”,但很快,朝中便有半數大臣紛紛上折奏請。就連太傅都當眾表示,小皇帝確實該學會看奏折了。

徐空月這才不得不讓步。

雖然小皇帝還有很多地方不懂,但在太傅的指導下,還是看得有模有樣,就連早朝之上,也能說出幾句符合帝王身份的話。

皎皎對此很是滿意。

更讓她不曾料到的是,當看到各地呈報雪情的奏折時,小皇帝突然問了一句:“天寒地凍,那些無家可歸的百姓,可有防風躲雪的棲身之所?”

這話一出,坐於下首的太傅都面露驚訝。

小皇帝看到他的反應,琢磨了一下自己說出的話,猶豫著問道:“太傅,朕剛說出的話可是哪裏有不妥?”

太傅很快回神,搖了搖頭,問:“陛下為何會這樣問起?”

小皇帝想了一下,回答:“這段時日,朕跑遍了城北各處,見到了很多食不果腹的百姓。那些百姓,有的每日做著辛勞的工作,卻只能換取一點兒飽腹的食物,而有些就連讓自己飽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在菜市撿些爛菜葉子。但還有些上了年紀、或是身體有殘疾的百姓,連一個遮風擋雨的住處都沒有,每日更是吃不飽、穿不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