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第2/3頁)

這一席話大義凜然,讓眾人聽呆了,十多年前延岑跳反更始政權,拔劍逼迫漢中王劉嘉時,怎麽就沒這份覺悟呢?

但既然延岑沒阻止他們歸魏,給了眾人一條活路,那就沒到要拔刃兵諫的程度,已經有人開始抹眼淚了:“那大王呢?莫非要效隗囂之事?”

延岑大笑:“吾大丈夫也,豈會效隗季孟走投無路自盡?諸君開西城迎馬援之時,我便帶幾騎隨從南下巴蜀,回成都去請公孫皇帝降罪!”

屬下們面面相覷,皆無言以對,只覺得眼前的延岑,變得他們不認識了。

其實延岑心裏早已盤算好了:他實質上讓出西城,算是獻給魏皇的禮物。再令自己的部下先行加入魏國,雖然不一定人人都混得好,但往後他在這邊也有了“自己人”。

而只身返回成都,非但沒有風險,甚至還有機遇!

十多年的勾心鬥角後,延岑算是摸透公孫述的性情了,公孫述過去不信賴降將,一味任用荊邯等人,眼下荊邯不知生死,經此大敗,是徹底完了。

益州雖然疲敝,但好歹有人口數百萬,不缺兵員,缺的是善戰的將軍!

“自此之後,蜀中再無大將,公孫述若想憑借巴蜀區區之地抵抗第五倫,便只能重用善將兵的我!”

延岑可以想見,一旦他抵達成都,涕淚交加哭訴一頓在萬軍從中殺出血路,歸來如何不易的故事,眾叛親離的公孫述定會頗為感動,為了樹立忠良典範,也為防止速滅,肯定會讓延岑操持兵權,令他成為真正的大司馬!

到那時候,延岑握在手裏的牌,將會比現在多很多。

他可以帶著蜀兵,憑借巴蜀險要稍作抵抗,讓馬援等人吃盡苦頭,再在最恰當的時機“起義”投靠魏國,混一個體面和較高的禮遇。

甚至,還有一種可能!

“近日聽聞,公孫述憂心國事,身體不佳,若他死時魏國尚未滅吳取巴蜀,我甚至能效王莽之事,在成都代公孫自立,也試一試那皇帝之位,好不好坐!”

延岑既沒有誓死效忠某人的道德,也沒有叛主背刺的癖癮,他這一生做任何事,只遵循一條規則。

“大丈夫在世,寧為雞口,毋為牛後!”

……

延岑說到做到,隨著魏軍朝西城逼近,他只帶著數百人走巴東道南下,甚至還燒毀了沿途棧道,以加大魏軍日後南進巴蜀的難度。

而延岑的大多數部下,則開城投降,隨著馬援踏入此地,漢中就只剩下東邊的“上庸郡”(今鄂西北竹山、房縣一帶),還插著白帝旗幟了。

若和蜀中相比,這新設的上庸郡絕對算不上什麽好地方,不但封疆曠邈,山川阻深,真是窮山惡水之地,所轄就區區五個縣,每縣戶口皆不滿萬。

而用兵家的眼光來審視,說上庸不重要吧,此處西可達西城、南鄭;往東靠近宛城、襄陽,位於沔水之上的“鄖關”,也算喉嗌要害;北連武關;南有巴山、三峽之蔽。春秋戰國時,秦楚兩國就圍繞上庸進行了許多次爭鋒,當楚國最終喪失上庸後,第二年,秦軍就徑直南下到長江邊了。

可你要說它很重要吧,在公孫述手裏十多年了,蜀軍很少能東出威脅武關和南陽,也很難與南郡江陵的友軍進行策應……

但也有例外,六七年前,有兩位年輕將軍,就深入魏境,占領丹陽,迫使關中—南陽的大道中斷,武關不得不閉塞戒嚴三個月之久!最後還是魏鎮南大將軍岑彭從襄陽回師,這才收復失地。

這二人便是賈復與鄧奉,前者名義上本就是公孫述的臣下,後者被第五倫占了老家,迫於無奈也只能投蜀。感於二人勇銳,公孫述加以提拔,以賈復為上庸太守,鄧奉為上庸都尉,二人搭档,安置於此。

只可惜公孫述對兩人還是有忌憚,他對賈復一度欲出走去投劉秀耿耿於懷,不肯信賴,鄧奉屢屢請求公孫述給他三萬軍隊,拍胸脯保證能橫掃南陽,北塞武關,南迫岑彭,公孫述也遲遲沒答應,他只想讓賈、鄧帶舊部去冒險。

二人漸漸心灰意冷,加上岑彭守備嚴密,他們找不到好機會,遂選擇保全實力,再沒鬧出大動靜。

看來蜀中並非無大將,只是公孫述用不好。

直到如今,武德十年四月,上庸的天氣已頗為悶熱,郡府中,太守賈復與都尉鄧奉相對而坐,緘默無言。

擺在案幾上的,正是西邊大敗、失地的噩耗。上庸與巴蜀那脆弱的聯系,隨著魏軍橫掃漢中,而徹底斷裂!

唇亡齒寒,上庸也不能獨善其身,二人都明白,過去五年的安定,到頭了!他們必須為未來,做出選擇。

鄧奉尋思良久,正要開口,賈復卻搶先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