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傳火(第2/3頁)

桓譚轉頭看向眾人,第五倫也沒心虛挪開目光,反而定定回望桓君山,仔細聽他說每一個字。

“一支蠟燭,若是人善於扶持,經常轉動,那就能多燒一段時間,不至於中途夭折。人也一樣,與其去想死後能否換一個身體,還不如多求養性之道,方能壽終正寢。”

桓譚的話,打破了第五倫對這時代士大夫迷信、反智的固有印象,只可惜他對新朝了解太少,也不知桓譚是否留名史冊,在即將到來的亂世裏,這個狂生能不能幸存?

換在過去,第五倫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肯定是雙手贊成桓譚的話,現在卻不敢那麽肯定了。

“我穿越的緣由又是什麽呢?希望還是科學吧。”

第五倫搖搖頭,不去想他一輩子都弄不明白的問題,現在能做的,就是如桓譚所言,好好珍惜新生命。當然,那些可能會影響他未來生存的麻煩,也得小心規避。

就比如,今日之事!

……

既然私事聊完,就得辦公務了,桓譚一反方才的能言善辯,變得興致缺缺,甚至打起了哈欠,還得靠劉龔來主持,卻見他對眾人道:

“讀書不易啊,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幼童成童皆要入小學。習《孝經》《論語》,一郡多至數百人,而經過郡大夫與三老考核,出類拔萃者唯有在座十人,方可入選太學!”

眾人都挺直了腰杆,唯獨第五倫不然,考核在入秋時,是他穿越前的事,沒啥好驕傲的。

再者,這身體原先的主人雖也熟讀儒經,可這時代的教育仕進,可不光看成績,還涉及到每個人背後的家族、財富、名望。

不信且看看周圍,可有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能走到這一步的,要麽是世吏之子在官府有人脈,要麽家傳儒經可由長輩加課,亦或像第五氏這樣的鄉中土豪。他祖父可給郡裏塞了不少好處,通過加錢擠掉了一個同族兄弟後,才讓第五倫得到名額。

劉龔繼續道:“董子有言,太學者,賢士之所關,教化之本原也。然而前朝武帝時,太學博士弟子不過五十人,昭宣時增至百人,元成時至千人,仍不足以養天下士。”

他手朝京師方向一拱:“直至今上登極既真,重視教化,遂於城南起萬舍,太學弟子增至萬人!”

王莽自己就是儒生出身,做了皇帝後也很重視教育,這擴招力度可以說相當大了。

劉龔又道:“興太學,置明師,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諸生入太學後,亦要謹記陛下之誨,修習五經。太學中一年一考,射策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

“前朝大儒夏侯勝曾言,士人病在不明經術,經術若能精通,獲取青紫印綬,如俯身拾地上草芥那般簡單,諸生勉之。”

這一席話讓眾人很激動,學而優則仕,天經地義,在場的弟子和他們背後的家族各顯神通爭奪名額,自是為了讓子弟有個好的仕進,這關系到一族未來。

接下來是兩位大夫隨意挑人起來問答,都是走個過場,只有太差勁的才會在這一輪被刷掉。劉龔知道若桓譚這廝來問,肯定會問些偏門的學問刁難人,索性包攬了這活,讓桓譚落得輕松。

可就算最簡單的問題,第五倫也答不上來。

他穿越後不但得了嗜睡症,一天要睡上五六個時辰,記憶也殘缺得厲害,頂多能將親戚認全。至於所學的孝經、論語乃至更復雜的章句訓詁,早忘得一幹二凈。

被老師點名起來卻一個字蹦不出來,無疑是很難堪的,辦法只有一個……

只要我放棄速度夠快,尷尬就追不上我!

輪到第五倫時,他不等劉龔發問,便先朝二人長作揖。

“後學小子第五倫,拜見兩位大夫,我有一事,還望大夫允許。”

桓譚擡起眼皮,劉龔也看向第五倫,卻聽這面相不錯的少年肅然道:“我願將自己的太學名額,讓出來!”

這學,我不上了!

……

“啊?”

官學內其他人愕然,都回頭看向第五倫,桓譚則用便扇點著第五倫道:“孺子,你莫非是怕答不出劉大夫之問,故而退縮?”

瞎說什麽大實話?第五倫心裏有點慌,面上卻只淡淡一笑,旁人只當他少年老成,對桓譚的“玩笑”毫不在意。

自然有人替第五倫打圓場,與第五氏有故舊關系的長平縣宰出面道:“敢告於掌樂大夫,此子敏而好學,識文數千字,孝經論語都得了甲等,頗受鄉裏贊譽。”

桓譚看著第五倫的裝扮:“旁人皆高冠儒衣,唯獨你這孺子身著勁裝便服,是為織工省布料?總不能是家中窮困,去不了京師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