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吃驚(第2/2頁)

看來這南江書院雖是新開辦的,規模卻不小,管理方面也很有章程,這讓許君延對自己接下來的工作環境充滿好感與期待。

“看來這江南文風盛行之名,果然是名不虛傳,僅高台這一偏僻縣城中的百姓,竟然也都如此支持後輩進學。”

聽到他的感慨,一名車夫笑著回道。

“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這些普通百姓雖然支持後輩進學,但是家境貧困,縱是有心也無力,若非東家太太仁慈,不僅讓我們這些莊上雇工的子女免費入學,對莊外的孩子入學,收費也很低廉,縣裏能讓孩子進學的人家可不多。”

想到介紹他來南江的故友提到過,開設南江書院的只是一家普通鄉紳,不是什麽大富大貴的大戶人家,許君延不禁有些擔憂。

“如此說來,書院的運營豈不是都要靠東家補貼,如此規模,恐怕東家也難以承擔吧。”

“許先生不必擔憂,對於這些問題,東家太太與高院長早有考量,書院只會發展得越來越好,不至於出現難以維系的現象。”

袁文義聽高院長提起過,在高台縣創辦的書院若能賺錢,肯定輪不到他們李家莊,只有像這樣,所有人都知道南江書院招的學生越多,東家賠進去的錢越多,才不會惹人注意。

然而以太太的本事,就算書院明面上賠錢,她也有辦法從其它方面找補回來,就像太太不惜本錢的規劃出幾大生活區域,建造出那麽多、那麽好的房子,以相當於免費的方式租賃給雇工,讓他們可以帶著家屬入住。

這一舉措不僅讓本來荒無人煙的區域變得有人氣,還發展成現在這熱鬧繁榮的李家莊,既方便家裏從中雇短工,也讓那些工人都對李家莊極有歸屬感,對東家感恩戴德。

而李家卻能從中得到許多外人所不知道的隱形好處,例如那些已經變得越來越肥沃的荒山與荒地,李家低價購置的那些荒地產出越來越多,還有那些成長茁壯,已經開花,再過兩年就能開始掛果的果樹等,

書院外圍已規劃出的那些房屋與街道,乃至作坊,就是太太下一步的計劃,既然不惜本錢的將書院創辦起來,太太就一定能有辦法將其扭虧為盈,哪怕表面上仍在虧損。

當然,這其中的具體門道,袁文義當然不會對外人說,哪怕許君延既是與他袁家有淵源的故人,還將成為南江書院的一分子,在他心中,也只是外人而已。

哪怕他和玉娘等人一起,都已經被取消奴籍,現在都是自由身,受雇於南江書院的他,也依舊將自己當做李家一分子,與東家才是自己人。

在船上住了多日,食宿都很不便,登上陸地,就能好好飽餐一頓的感覺,讓許家人都很高興,如此周到的接待,讓心許家徹底拋開心中的顧慮,坐上前往南江書院的馬車。

剛進入高台縣內時,注意到馬車行駛的方向越來越偏僻,路邊田地裏的莊稼都長得格外瘦小,明顯是荒涼區域,許家人免不了再次提起心。

直到馬車正式進入李家莊,遠遠的看到前方山上山下,那些看上去特別整齊的房舍,許家人的心才正式放下,車夫也在此時難掩驕傲的指向遠方,向坐在他旁邊的許君延介紹道。

“先生請看,那裏就是我們李家莊,中間那座山中腰的大宅,就住著我們東家,那兩邊的房子,住的都是像我們這樣的長工家庭,山下邊的那片房子,就是書院。”

“東家太太特意為你們這些先生修建了一片住宅區,房子都修建得特好,我當時負責運輸材料,那可都是上好的材料,院子有大有小,房屋有多有少,像您這樣的一家五口,住個中等院子就足夠了。”

車夫重點介紹的那片住宅區,外表看上去,都是整齊紅磚墻,看上去規模不小,規劃得很整齊。

等到馬車正式駛入住宅區,立刻有人去通知高院長,負現管理家屬區的工人客氣的向許君延一家施禮過後,為他們介紹道。

“先生一家長途跋涉辛苦了,您在信上說,家裏共有五口人,我們為您準備的是東三院,請隨小的過來,若有什麽意見,請您一定要在入住之前,就及時提出來。”

許君延客氣的拱手道。

“有勞諸位費心,這裏的房子看著都十分好,我們客隨主便,聽從安排。”

等到許家人被帶到工人所說的東三院,看到那簡潔大方的四合院中,已經被裝修打掃好的四個臥室,一間書房,一間客廳,以及單獨的廚房,幹凈整潔的浴室、廁所,不禁大吃一驚,他們做夢也沒想到,書院給他們提供的住宅條件竟能這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