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零章 盡可能做到公平(第2/2頁)

如果那家夥掛了怎麽辦?那就父債子償,罰他子女把工程款補上,罰到他們傾家蕩產!

人死債不會消失。

最後一條,則是讓所有官員罵娘的這一條,無論文官,還是武官,包括鎮長級別以上,必須進行財產公開,對於對巨額財產的來源作出合理的解釋,否則視同受賄。

所有官員都有納個人所得稅的義務,而且收入越高納得就越多,逃稅和瞞報罪加一等。

同時還規定:官員收受賄賂超過一百銀元者或價值一百銀元,一律撤職,抄家,流放海外,同時,子孫三代之內,禁止出仕。

這一條差不多是要了所有官員的命,收入情況公開,這叫他們怎麽收受賄賂。

其實這一點,全旭早就替官員們考慮清楚了,官員的收入與地方經濟直接掛鉤,比如說,一個縣長,當地人均年收入只有五十兩銀子,那麽縣長的收入就當地人均收入乘以系數,比如說縣長是七品官,就乘以五,一年俸祿就是二百五十兩銀子加上職務津貼。

如果是知府一級官員,就拿當地人均收入乘以十,五百兩。省級則乘以三十,一千五百兩銀子。

官員想要賺得多,那就提高當地人均收入,同樣一個高官,有的高官一年俸祿可以拿到一千兩,有的能拿到五千兩,也有可能拿一萬兩。

憑什麽官員有的好,有的差拿一樣的俸祿?

那些庸碌無為的官員,憑什麽就可以拿勤懇官員的收入?

拉開差距,量化管理。

當然,衡量一個縣令的工資,不可能只靠人均收入,還需要有教育方式,基礎建設,民生設施,包括吏治管理等等。縱合下來,縣級官員的收入應該不低於一千兩銀子,幹得好那就可以是一萬兩上不封頂。

就以現在的金州為例,農民人均年入差不多在二百多兩銀子左右,那麽金州知州的合法收入就是兩百乘以六,一千兩百兩銀子。當然,也有其他補助,收入會更高一些。總體來說,比原來大明的官員收入高一倍不止。

有人可能說,哎呀這樣也太高。

後世公務員的收入不算太高,官員的收入同樣也不算高,記得在零九年的時候,看到一個地級市高官的工資收入,報紙上公開的,當時記得是年收入不到三萬塊,這一點,估計沒有人會相信。

想要馬兒跑,就要給馬兒吃草。

教育改革是重中之中,雖說大明文盲率仍然是很高,但是大明能讀會寫的人比歐洲一個國家的總人口還高卻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優待,秀才見地方官不用下跪,中舉之後不用納稅,每年還有錢優撫銀發,大明的讀書人待遇之高,著實讓人羨慕。

但如此厚待讀書人,也沒有出多少人才,反倒出了一堆坑爹貨,只能說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

當然,並不是說科舉不行,隋唐實行的也是科舉制度,不拘一格招攬人才,打造出一個夢幻般的盛世王朝,而宋明同樣也是科舉,為什麽不越弄越糟糕呢?

原因是學的東西不一樣,考的東西也不一樣。

隨唐的教育屬於精英教育,科舉的時候天文、地理、數學、水利、軍事……無所不包,長年浸淫於這些領域,最後脫穎而出,儕身於朝堂之上的,無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

因此當時大唐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各占全世界百分之六十,這個比例,著實是誇張得很。

而到了宋朝就變成了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不用去學那些讓人傷透腦筋的東西,只要把儒家經典背個滾瓜爛熟,就有機會中舉,明朝的八股文更是將這種糟糕透頂的教育推向高潮。

在這種坑爹的制度之下,讀書人的世界裏只剩下朝廷指定的幾本儒家經典,秦漢隋唐賴以強盛的科學學問被打成雜學甚至是極技淫巧之術,一個讀書人去學這些東西肯定會被嘲笑的。

這種教育的直接後果就是科舉選取的都是一幫只會背之乎者也和窩裏鬥的榆木腦袋,靠這麽一幫人治國,不出問題才叫有鬼!

平心而論,科舉制度還是相對公平的制度。制度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科舉考試的內容。

全旭準備的科舉考試內容,將像後世一樣,分別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幾何、政治、生物、地理。科舉出來的人再經過黨校學習,就可以勝任基礎崗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