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一章 貶盡朱氏皇族

雖然漢武帝就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兩漢、隋、唐三代都沒怎麽拿儒家當回事,這時執行的還是外儒內法,百家依然興盛,只是披了一張儒家的皮而已。

真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是從宋朝開始的,最直接的例證就是崇文黜武。

從宋朝開始,中國的科研創新能力就越來越匱乏,到了明朝,更是一地雞毛。

全旭可以搞到很多先進的武器,包括坦克、裝甲車、甚至遠程火箭炮、導彈,可問題是,操作這些武器,需要高素質人才。

這就需要精通高等數學,力學、工程學,這樣的人才,放在大明,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頂尖的寶貝人才,怎麽可能舍得拿過去當一名普通的士兵?

哪怕為了自身保持強大,全旭必須廢除朱氏大明的那一套科舉考試制度,在遼東建立成熟的三級教育,繼續推行,每個鎮設立一座小學,一個縣城設立可以容納全縣中學生的中學,這種事情就沒有必要強制性標準了。

比如說現在的北鎮省,總人口不到十萬人,至於像金州中學就多達五十七所,大學還有五六所,地方的差異,別說現在,就算是後世也沒有辦法完全統一。

教育的投入,也是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在小學和中學,由府縣共同出資完成,按照七三比例,大學則需要中央與省按照七比三的比例出資完成建設。

全國允許私人助學,但是不允許私人辦學,各地的族學和私塾,全部取締,只能接受系統的義務教育。

所有教師,都享受公務員待遇,至少不低於當地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假如一個地方人均收入是五十兩銀子,那麽老師的收入至少是六十兩。

當然,在大學方面,這就需要私人出錢了。在大明各省大學學習完成以後,還有一個機會開始進學,那就是考取大明皇家學院。

皇家學院是帝國最高學府,在那裏面出來的人有一個響當當的名號,那就是:科學家!每一個科學家都是帝國的瑰寶。

花了這麽大的力氣搞教育改革,當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死計硬背了。

全旭將組織人才從古代典籍中摘取精華,同時汲取西方文明的精萃,融薈貫通,編寫新的教材,以後學生要學的東西就有點兒多了,除了識文斷字遣詞造句之外,還要學習數學、音樂、書法、幾何、歷史、外語、天文、地理,體育和思想教育也必不可少,而且還有軍訓。

軍訓從小學開始,每個學期開學後,將為期十天的訓練,而中學生的訓練則是二十天,大學生則是一個月。

到了大學之後可供選修的課程就更多了,除了以上這些之外還有法學、商學、軍事學、醫學、物理、化學、建築學、農業學等等,就算沒考上大學的,讀完高中也可以去當老師,或者進職業學校學上一技之長。

全旭與墨鏵就墨家思想進行了微調,比如說,兼愛非攻,前提是同族兼愛非攻,我們是要以理服人,但是,胡人能算人?

關於儒家學說,要改回原來的,像何以報怨?不再是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等等。

這一條一出,舉國震動,不知道多少士紳捶胸頓足,大呼華夏禮儀盡廢,國將不國,更不知道有多少學子跳出來示威,甚至以死威脅。

全旭的態度很堅決,想死沒有人攔著你們,我就是要這樣幹,不服氣的可以造反!先問問帝國皇家陸軍的槍炮同不同意。

關於文官官制和教育的改革來得非常撤底,可以說是一劑虎狼之藥,藥效極其猛烈,對於沉疴難起的大明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如果能扛住這劑猛藥的副作用,前途無疑是非常光明的,而扛不住,就徹底完蛋了。好在現在大明已經被打爛了,而且有人成心要將那引起壇壇罐罐砸得更爛一些,將這張滿是汙跡的紙撕個稀巴爛然後換一張白紙好重新作畫,也就不怕什麽猛藥了。

在全旭的字典裏根本就沒有“失敗”這兩個字,只有早一點成功和晚一點成功,失敗對於他們而言,只是晚一點成功而已。

他們根本就不畏懼這種翻天覆地式改革所引發的動蕩,有十幾萬新軍在手,誰骨頭癢了只管跳出來好了!

經過一輪激烈的唇槍舌劍,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的框架基本上敲定了。

全旭其實並不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並沒有太縝密的布局能力,憑能力而言,他並不算英明神武,或者智商多麽高。

他只是中人之資,如果沒有掛逼,他其實什麽都不是。

在這個時候,唐王朱聿鍵帶著一百萬兩銀子,來到京城。

他的本意是捐給全旭,畢竟這段時間全旭花了不少錢,又是打仗,又是興建道路、溝渠、修建學校,花錢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