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進兩步退一步

劉備和李素的君臣夜宴敘舊,一直持續到半夜,李素才起身告退。

第二天,劉備整理了一下思路,把昨晚聊的三方面收獲,大致分了個優先級:

關於如何封聖、如何梳理皇帝與儒家的關系,那事兒可以馬上著手。

比如“不許生前封聖”和“應該在科舉中加入殿試這一皇帝親自面試環節”這兩些措施,很快就可以敲定、成法,了卻一樁心事。

李素的另外一些建議,是慢藥慢療效的長遠之計,眼下也找不到實施的抓手。只能是先想想,然後就暫時擱置、不去操心。

聊到的三類收獲梳理了一下,兩類都去掉了,最後就剩下未來幾年可以努力的務實部分:

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尚未完成的變法,盡量具體推進。

如何把大漢依然面臨的外患,盡量解決幹凈,並且徹底完成對大漢疆域認同的重塑。

……

私宴結束後兩天,轉眼就是正式朝覲的大朝會,劉備也趁著新年,把今年的很多設想都拿出來說了一下,尤其是他跟李素私宴後剛想明白的一些事兒。

讓群臣群策群力討論,暢所欲言,看看怎麽細化、怎麽排優先級。

朝議的過程自不必贅述,總而言之,很多朝中重臣都注意到了一個風向的轉變:

隨著丞相代天巡狩兩年回朝,陛下似乎要一改之前“休養生息、努力還債”的行政風格了。

畢竟丞相不僅給陛下帶來了規劃,還帶來了信心。黑麥、巨菜這些東西的普及,都容易讓皇帝幻覺盛世會更快到來。而海外發現金銀礦這種事情,更是會緩解皇帝對財政困難的預估。

這兩年,朝廷或許會大興土木,或許也會對四方有潛在威脅的蠻夷有更大的動作,又或者是會對地理發現、探險開拓有更大的投入。

總而言之,很多人把這種轉變,解讀為陛下對丞相的絕對信任。

丞相不回來,就可以一直每天接著奏樂接著舞,垂拱而治。

還有人把這種轉變,解讀為陛下想一個人扮演文景與武帝的角色,

趁著自己三十多歲就登基為帝、上位時還算年富力強,把富民和強國這兩步都親自走完,不給子孫留太多麻煩。

不管真相是哪一種,財政穩健的時代,怕是要過去了。

法正、劉巴這些激進派當然是躍躍欲試。

魯肅、諸葛瑾這種務實派則是不偏不倚,但出於對皇帝和丞相賢明程度的信賴,還是願意相信他們能做出最優解的決策。

至於一些清廉、財政上以保守著稱的官員,少不了憂心忡忡。當然這些人當中大部分出發點也不算壞,只是習慣了節儉的美德,皇帝做什麽事情只要多花錢,都會勸一勸。

散朝之後,不少只會算小賬的官員紛紛竊竊議論:

“按照朝廷前些年的規劃,之前與袁曹交戰那些年、發出去的抄引券,夠天下工商業者用到章武十六年或者十七年底,才能徹底回收回來吧?”

“就算後來丞相與諸葛孔明大力在關東青徐揚沿海三州大興工商、曬海為鹽、擴大造船、海運、拓殖海外稅源,這抄引券最多也就提前到今年年底商稅收完後,才能全部回收回來。”

“陛下和丞相就不能多等一兩年,徹底回收,甚至是過一兩年有盈余的富裕日子,再拿積蓄去做那些大事?這是欠債欠上癮了,非要趕那麽急,借新債做事情。”

多少淳樸官員,一想到朝廷欠債赤字就嘆息痛恨。

還好,整個正月裏,劉備倒是沒有揭開謎底,也沒貿然提出任何動作,可見他也是很慎重的,要花費充分多的時間仔細通盤思考。

……

時間很快進入了二三月份,因為兩個月的春耕農忙,朝廷內政以勸農為主,也不去擾民。有什麽事兒也是先討論著,不急著發布。

李素也花了這倆月時間,好好重新熟悉了一下朝廷中樞的政務狀況,財政數據細節,做到心裏有數之後,才好更穩健的規劃。

眼看到了三月底,劉備和李素也大致把後續的推進節奏想明白了。

劉備決定,這兩年的施政中心思想,就是“軍事先行,變法掩護”。

科舉、財政方面的進一步深化變法、優化細節,當然也重要。

比如錢的方面,工商稅的具體計征優化,肯定要落實。

土地稅未來能不能從人頭稅逐步向真正的“履畝而稅”轉變,也非常重要。

歷史上真正的履畝而稅型稅制,要到晚唐的兩稅法時期才成熟。而大漢目前的農業稅制度,還停留在初唐的租庸調法、加個李素拼湊上去的“均輸折稅”,跟兩稅法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至於科舉制度能不能從目前的“各郡自推舉人、州級統考錄取”,進一步擴大到“全國統考錄取”,或者至少是先“南北東西分榜錄取”,進一步提升地方上圍標的難度,減少舉人產生的利益輸送,這更是未來大漢長治久安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