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伐伐伐伐木工

參觀了船型大篷車之後,關羽和馬超都一致認為,這種在戈壁荒漠上運輸的神器,顯然非常值得立刻大規模建造推廣。

關羽治軍比較謹慎,他看了水池試驗,確保這車可以當船一樣緩緩行駛,但總覺得還是怕翻,建議李素再把車體板壁加高一些。

反正李素的計算公式已經擺在那兒了:車廂自重兩千斤,底寬六尺側高四尺半,那就等於沿著車長軸方向每加高一尺,近似增重約一成半,也就是再重三百斤。

既然車子能裝一萬五千漢斤以上,自重加三百漢斤都是小事兒。

李素聽了,不由勸道:“西北河流淺狹,都是內流河,沒有風浪的,滿載還留半尺多夠了,沉不了的。何況覺得形勢不對,可以劃到岸邊直接開上岸的嘛。

剛才你還嫌廂板高了浪費重量浪費木頭增加裝卸貨體力消耗,現在居然比我還激進了。而且再高一點,士兵在車廂裏往外架弩射箭也不方便,現在四尺半,人坐在車底就能露出眼來觀察敵情,單膝跪姿可以架弩放箭。要是加高到五尺半以上,站著端弩到眼前發射又太低,跪著又太矮,只能半蹲,非常疲累,還如何作戰?”

關羽撚須反駁:“水流是小,可風沙大,風大的日子,水再小也有可能偶爾進水的。不過再高不利於作戰倒是真的,那就加半尺吧。

跪姿射弩也不舒服,糧車內肯定有很多糧袋,真到了禦敵的時候,把糧袋擋在兩側,可以把防禦架到更高,更能保護士兵。再扯兩個糧袋墊在下面坐在糧袋上射弩好了,還輕松些。”

李素一想也是,他確實缺乏一線的實戰指揮經驗,設計的時候終究是偏理論了,居然沒考慮到實戰中墊糧袋當沙包擋槍擋箭的問題,也沒想到讓士兵們坐在糧袋上射箭,自己調最舒服額高度。

幾人群策群力商議了一些,關羽和馬超也提供了不少實戰層面的擔憂,讓李素想辦法(主要是關羽提出,因為馬超也不懂水戰)

李素發現,關羽的意見還真有挺中肯的,比如關羽敏銳地指出,李素這個設計還有一點實戰中的危險,那就是裝貨的重心容易不穩,一旦一頭裝得多一頭裝得少,還是很容易翻掉。

李素也意識到,他的車體造型更多是根據一輛車的穩定性在考慮和設計,沒充分考慮船舶設計的重心自然穩定。

切磋之後,李素稍微調整了一下:把車廂的底部,從一開始的平板結構,變成了略微有往中間凹陷的弧度。同樣左右兩側,也有略微往中間凹的弧度,確保越中心越低。這樣裝貨的時候,貨容易自然往車廂最中間滑動,中央堆滿了才會停留在四周,確保中間最重,跟重心重合,這樣就不怕翻船了。

水陸兩棲的東西,果然不是那麽好拍腦門造出來的。李素自己過了水池試驗,不代表真的拿去洮河黃河裏開都能如此。

全部調整之後,這車總算更為完善了,至於加高側板後裝卸貨更費力的問題,李素把後車廂板做成了可以開關式,就跟後世的汽車貨車尾部卸貨板能放下來。

當然船尾本來就是往上翹高一些的,而且車內就有一個斜面往上翹,到時候卸貨直接順著斜坡往上推出去就好了。李素在尾板上也做了些防水設計,確保正常情況下不會漏,就算滲水了只要不多讓士兵們舀出去或者開上岸就行。

之所以把這個口子開在車尾而不是車頭,也是考慮到車頭下水時要破浪前行,承受的水壓比較大,而車尾本來就是水壓最小的地方,微微滲漏危害也最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李素從關羽那兒學到了要更加一切以實驗為準繩,所以讓營中工匠們按照新設計先花個兩三天時間趕造幾十輛實驗款,造好一輛就拉到洮河裏試航,每一輛要順流開滿五十裏再逆流開回來五十裏,檢查良品率,確認是否要再微調設計,最後再大規模量產。

不過考慮到時間問題,李素也沒太多時間耽擱了,所以他給項目下了DEAD LINE,五月初一必須開始集中天水、隴西全部木匠,集中量產這種車船,爭取半個月內瘋狂造個上千輛,別耽誤五月中下旬的出戰。

當然了,考慮到一開始打金城的時候還不一定需要這車後勤,實際上投入還能再晚一些。

……

“伯雅啊,你就該早點把這東西拿出來,你還是太年輕辦事不牢靠,怎麽就以為你拿出來的東西可以直接量產呢?這不是實戰磨合不充分嘛?這下可好,到五月初之前,大部分木匠們都閑著,只有造樣品那幾個有活幹。大軍在即,工匠徭役征發不便,要充分利用起來啊。”

看著修改後的設計方案被拿去試產,一想到木匠們因為暫時無法進入全力開工狀態,關羽就有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