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2/4頁)

第一日擔心賣不完,不敢多準備,但有了經驗,沈憐雪就大概能算出每日營生。

只要她做的味道不變,大概就能賣上十天半月,或許可以更長久。

林娘子也覺得她那生意不錯,笑道:“好,那爐子就放在後門邊上,回頭你放個籮筐在那,進了菜我直接放那,你直接取了便是。”

沈憐雪點頭道謝,付了錢便領著女兒回家。

下午母女兩個就準備油紙,疊了一整個下午,準備了厚厚一筐,才算作罷。

很快便是第二日,今日沈憐雪要了兩百根油果子,她把前一日用完的背簍還給賣油果子的攤販,同他定:“明日我還要兩百。”

因著已經熟練,今日沈憐雪沒那麽早起來,待到出攤時也比昨日要早一些。

出乎她的意料,她們剛到昨日的位置,便有客人上來排隊。

“團團老板,今日好早。”

客人們大多都是跟沈如意打招呼,沈如意還有些困,心裏卻很高興,揉著眼睛說:“早哦,嬸娘叔伯辛苦啦。”

小姑娘聲音軟軟的,仿佛秋日裏最溫柔的風,溫暖每個人的心田。

在汴京,什麽樣的家戶都有,往常也有孤身帶著孩子的娘子努力生活,她們能養活好自己,也能養活好孩子。

不用問,沈憐雪跟沈如意便一定是這一種。

做母親的不善言辭,手藝卻極好,攤子也幹幹凈凈,每一樣東西都讓人覺得放心。

女兒卻伶俐可愛,一張小嘴叭叭叭,就沒有她應不上的話。

客人們排好隊,一份兩份報了數,沈憐雪便默默做起煎餅來。

今日來的人大多都是昨日的老客,吃了一次上癮,今日便來再排一次。也有昨日沒吃上的,今日早早就來,生怕又是明日請早。

如此一來,攤位前的人就比昨日要多。

這一熱鬧起來,就有不知道的行人過來張望,小攤子一下子便顯得人聲鼎沸,生意好得不行。

沈憐雪額頭都出了汗,但她手很穩,每一步都不亂做,緊張之余卻不慌張,把每一張餅都做到最好。

等煎餅的時候,客人們也相互聊天,就有一個南邊來的漢子說:“說起來,我昨日吃了覺得味道很好,但少了些辣味。”

汴京一帶人是不怎麽吃辛辣之物的,不過在聽聞在蜀州贛州等地,因潮濕多雨,所以人多食辛辣。

其中有一道芥辣瓜兒,最近在汴京很是流行,聽聞味道特別沖,配飯配粥都很得宜。

沈如意聞言心中一動,她扭頭看母親,見母親也是若有所思,便知道她雖一直不怎麽吭聲,卻在認真聽食客的意見。

沈如意就問:“伯伯,您說的可是芥辣瓜?”

那漢子點頭:“正是,我昨日還想,若是把芥辣瓜切碎放進去,那味道指定更好。”

好味都是人們品嘗推敲出來的,沈憐雪也從不認為自己就是最好,如此聽了,心中頗有感觸,難得擡頭對他道:“多謝這位郎君,我記下了,回去若能做成,過幾日便會帶來,郎君到時可來嘗。”

她擺攤擺了兩日,這是說的最長的一句話,足見她對吃食的認真。

那漢子也沒想自己隨便一句,店家就當了真,頗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說說,到時難為你們上心。”

眾人一邊說著,一邊等著煎餅出鍋,聞著熱氣騰騰的煎餅香氣,覺得一整日都有盼頭。

沈憐雪一直忙了一個多時辰,待到辰時,已經賣得只剩二三十根油果兒,這會兒已經過了早食,要上工的行人都已開始忙碌,行人逐漸變少,煎餅攤位前也不用再等,過來便有現成煎餅。

沈憐雪這才發現自己有些餓了,她自己給自己做了一個,跟女兒坐在板凳上慢慢吃。

就在這時,一道溫和的嗓音響起:“這位施主,請問是賣什麽的?”

沈憐雪站起身,便見一個富態僧人站在攤位前,正笑眯眯問。

他長得略有些圓潤,頭上戴一頂素紗僧帽,身上的僧衣看似樸素,卻隱約有些波光流轉,似是錦緞。

沈憐雪見是僧人,並未如何放松,依舊緊繃地道:“是做的雞蛋煎餅,大師當不得用。”

那僧人頗有些遺憾,再三探看,最後只得敗興而去。

沈如意站在小板凳上,看著僧人離去的背影,眼睛亮得如同金烏。

她心想:“我怎麽忘了這個發財的好機會!”

————

沈如意一想起發財機會,立即就有些魂不守舍,就連吆喝都忘了,一直站在母親身邊發呆。

沈憐雪以為她累了,這會兒客人又不多,便扶著她在凳子上坐了,還把水杯放入她手中:“團團略等等,賣完咱就家去。”

“好。”沈如意下意識點頭,思緒一直沉浸在回憶裏。

她記得也是這一年這個時候,大約就在十月末十一月初的時候,朝廷頒布新令,計於年末十二月開始,每月曾發五百度牒,且計於景祐十九年限度牒民間交易,規定交易過戶不滿一年不許出賣。①